保证学生应考心态的健康、稳定
齐家辉南都学习智库专家、深圳罗湖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用“心理保健操”提高复习效率
很多家长和老师,越是临近考试,就越喜欢给孩子“加压”,忽略孩子的心理诉求。其实,考前心理辅导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应当由教师、专业心理团队、家长三方合作。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冲刺期间,学校、班级要适度开一些激励士气、调整心态的动员会,以维持学生的心理亢奋度。没有一个相对激动、紧张、紧迫的情绪,考生是很难在考场发挥出最高水平的。
但是,在家庭复习这块,心理的调适又应以“减压”为主,和学校的“加压”形成呼应。因为,很多学子在考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比如焦虑、失眠、恐慌、挫折感等,这些消极情绪都应得到及时的开解。因此,教师、家长应当形成一种互动的监督机制,及时得知学生的消极心理和病态情绪,一旦发现,便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保证其应考心态的健康、稳定。当一些学子复习效率低下、注意力不够集中时,也可向老师及心理辅导员咨询,学习一些“心理保健操”、“脑保健操”,或者背诵一些口诀式、秘笈式的心理窍门,缓解心脑疲劳,确保复习效率的高效。
临界点考生可“临时抱佛脚”
高分考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精力都放在了难题上,却往往在容易而分值高的题目上“遭遇滑铁卢”。其实,在冲刺复习期间,难题不应是重点纠缠的内容,反倒是要回归基础,确保基本分值不丢。有些生源较差、基础较薄弱的学校,在临考阶段还要搞一些得不偿失的难题突破训练、加强训练之类,完全没必要。忽略学生的具体情况,盲目制定高难度复习计划,是备考大忌。
以数学考试为例,题目分值大致可以这样划分:70%基础送分题、20%中等难度题、10%难题,因此,最后一轮复习不必落在“解难”上,而是要把过去做错的习题、考题拿出来重温一遍,把整体的知识框架进行一次梳理,并将主要精力分配在考试大纲所列的重点上。拔尖考生若要冲击高分,就要把握“一次性成功率”,尽量不要等事后检查才来查漏补缺。此外,应考技巧上要遵循“一看、二判、三做”的原则,具体步骤是,先快速扫描题目,觉得一看就会的,就第一时间把它们先消灭;要思考一下才能做的,注意权衡时间和分数之间的效益比,对于那些难题怪题(尤其是压轴题),绞尽脑汁又消耗大量时间的,要酌情全部放弃或部分放弃,或仅做分值高又简便的部分———考谚有云,抓住了时间,就等于抓住了分数,这种“保本”策略有利于避免“大失手”。
尽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提倡“临时抱佛脚”,但对于分数尚处“临界点”的考生,适度“抱佛脚”也能局部提高一些分数。比如,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注重时间和效率的比值,把时间分配在自己最容易短期提高分值的科目,或者钻研一些答题套路、排除法解题技巧,到了实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就在老师的辅导下,把一些模拟题找出来研究下看看有无“押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