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心最后一名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关心最后一名学生”的用武之地。“最后一名学生”能不能产生学习动力,有所长进,课堂教育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绝不可少:
(1)好的心态。心理学指出,心态是人在某一心理活动之前的准备状态和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任何教学过程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必然使人的情绪或情感发生变化。心态好,效果好。心态孬,效果差。一上课,教师对“最后一名学生”有好的心态,师生之间好的情感就油然而生,双边活动就能和谐地开展。“最后一名学生”在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赞许,一个肯定中获得无声的鼓舞,从而唤起求知的欲望、进取的信心。
(2)以褒为主。“最一名学生”大多数自卑感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最后一名学生”要充分掌握表扬的艺术,对他们的课堂表现做到肯定为主,表扬为主,在他们成功地回答某一问题时,要从该生的学习态度、进取意识肯定起,使之产生不竭的动力;在他们回答问题失利时,亦要肯定,说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参考、供比较的答案;或者从语言规范、书写的工整等方面找其闪光点予以肯定;即使他们成绩确实不理想时,教者也要以与过去比较,以伟人也曾失败为例,予以鼓励。总之,一堂课下来“最后一名学生”要在精神上未受任何刺激,思想还未背任何背袱,一直保持愉悦的最佳状态才好。
(3)多开小灶。“最后一名学生”毕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难遂人愿。此时,教师要多帮助,多开小灶,使其吃饱吃好。“小灶”内容多种多样,作业多面批,及时指出错误;检查多反复,经常检查他们所学知识,不怕搞反复;考试重总结,一场考试下来,帮助其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出今后的学习路子和方法,不断增强其进取的信心。
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怎样去推进素质教育,则需要许多具体措施,“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力量,花最大的气力,把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