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中情感的迷失与探寻

阅读:67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3 9:16:02
分享到:

教学设计二:“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一节教学设计:1、恰当导入,引出课题。2、精讲神经元的结构。3、概括神经元的功能。4、神经元内信息传递方式及过程。5、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本质。6、回顾总结。
教学设计三:“鳃,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一节教学设计:1、教学理念。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3、教学重点。4、教学程序: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鳃的结构,得出结论。5板书。
2.2  问题
不难看出,以上教学设计都是教者长期执教的心血结晶,都摆脱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枷锁,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发现、探究等方法,与学生共同体验了某一生物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攻克了学习中的难点,构建了新的知识网络,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然而,细加斟酌,我们仍然发现有些共性值得回味。
2.2.1传统的以备课替代教学设计的惯性仍见痕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在进行教学设计,那就是进行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即备课。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的,其有效性往往较低。而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要根据课程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而且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客观条件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选用不同的教法、安排不同的学法等等。以上几则教学设计,教者虽在解决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和高度却是事先设计好的,是有明确预期的,在方法的选择上,所有的学生也只能是同一的。可以说,学生在这里仍然是被动的,仍然是被教者事先“算计”好的,教学设计仍带有传统的影子。
2.2.2情感线索的缺失或模糊。这是这几则教学设计中最大的共性。除一则在教学目标中设计了情感目标外,其余即使有情感内容,恐怕也只能在课堂教学时的师生交流中体会了。学生如何进入学习的情感状态?教学过程中如何促使学生的情感发展?教学结束时如何让学生的情感升华,使学习成为内在的情感需要?这些在设计中均没有充分体现。说白了,教学设计仍然是以面向知识为目的,人的内在发展仍处于受忽视的地位。笔者以为,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齐头并进、相互交融的今天,基础教育阶段任何知识化的东西只不过作为实现人性发展的载体,知识、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人的身心、智能的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