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中情感的迷失与探寻

阅读:98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3 9:14:43
分享到:
3  以情感为基调的生物教学设计的探寻
3.1  潜心策划,设计课堂教学的情感暗线
    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故事发展的明线和暗线,生物课堂同样如此。明线指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如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设置、方法的实施、重点的铺陈、难点的分解和突破等有形的、可见的形式,最终结果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是具体的。而暗线则是观念的形成和情感的发展等抽象形式。习惯上,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解决具体知识这一条明线,情感因素即使考虑,也仅在课堂的导入时为吸引注意而勉强使用,这实际上还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同时设计知识明线和情感暗线,这样才能实现以知识传授为表象的人的内在发展为本质的教育目的。比如:在设计高中生物“植物的水分代谢”内容时,可用优美的山水画面和富有诗意的旁白进行情感的调动,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再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探讨植物水分代谢的原理、过程等问题,加深水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再次通过画面和数据揭示地球水资源污染、枯竭的状况,前后呼应,使学生在从美到丑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突。这样设计,既可解决植物水分代谢的具体知识,又在更高层次上对知识进行了情感的内化,其生命力要远远超过单纯的知识讲授。
3.2  精心组织,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感发展
3.2.1充分调动情感,确定情感基调。参加过听课评课的老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这堂课的开头和结尾,因此,一堂课的导入对于课的成败至关重要。怎样进行成功的导入?情感的调动最为关键,合理的情感调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基调。笔者常见的调动情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语言能力较强的老师可用激情的、带有煽动性的语言进行直叙式调动;教生物科学史和经典实验内容时可用典故式调动;学习生物与环境内容时可用图片式、录像式调动等等。
3.2.2适时回味,保持情感激活状态。新课导入后,会进入具体知识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中,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度会下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发展状态,适时设置情感强化环节,呼应导入时的情感基调,保持情感节奏。
3.2.3进行合理挖掘,促使情感升华。情感的设计必须以情感的升华作为终结,只有升华了的情感,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心理体验。生物教学设计时的情感升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方向,比如:在生物的生殖和遗传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理解个体生命的短暂自然过渡到精神生命的永恒,从而促成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在环境问题教学时可以促成热爱生命、爱护环境、建立高尚的环境道德的升华;经典生物实验、科学史教学时可以促成科学精神的培养、奉献精神的形成的情感升华等等。
3.3  及时反馈,分析课堂教学实施后的情感评价
    教学反馈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反馈的内容,既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应用能力的检查,也包括学生对情感体验的自我评价。情感的评价较难定量,所以只能从诸如成功感、自信感、满足感、愉悦感、崇高感等定性的描述方面进行考虑。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情感评价的形式如让学生书面填写情感评价表格或口头表述等,及时获取学生的情感发展信息,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矫正。
3.4  长期坚持,保持情感状态的持续和稳定
一堂课,一个合适的内容,设计感情教学线索比较容易,而要在长期的生物教学中一直坚持这样做,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有时甚至会被认为是误入歧途、本末倒置。然而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期望要求我们,只有尊重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生物教师要将学生某一堂课的情感发展持续为长期的情感发展,要使学生在课上、课后保持连续的情感状态,长此以往,生物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对学生人性的熏陶和人格成长的影响。
以上,我们从教育本体和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分析了生物教学设计中的情感设计问题。在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地指向了内在的需要,情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他的《完人教育论》中呼吁:“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合一的生物学科,必然能率先走出传统的桎梏,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