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前预习,主动听课,听懂是基础
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有很多同学课前没有预习的良好习惯,结果直接影响了听课,没有听懂课,不会解题也就成为必然。
二.学当小老师,什么叫“会了”?
能给自己讲明白,能给别人讲明白才叫“会了”
听懂了≠你会了≠做的对
老师比学生数学水平高,不仅是解题能力高,数学素养也高。因为他们天天给学生讲题,讲的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知识点高度系统化。如果同学们也经常给他人讲题,尽量给人讲清楚,讲明白,那么就能进入数学老师的思维,在做考题时,就能很容易明白出题者的意图。
三.培养运算准确性,会了怎么做对?
数学数字计算的能力、习惯、准确性、自信性等,对中学生论证、推理、――即抽象的数学“运算”能力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再次谈的运算能力,是指会的题一定要做对的能力。
很多学生考后讲:“题好做,挺认真,考的还行。”但最后分不高。原因是会做,但错了,着急,不仔细,马虎了。这倒不是搪塞家长与老师。如何解决?大多数人不清楚。
有老师做过实验,对于50-90分左右的同学一块分析,结果发现,每次考试同学丢的分,大约2/3是会的做错了。
关于会的错了的原因分析:
1.做题时,一看会做,就快做,省点时间去做不太会做的。怕做不完,着急,一快容易错。属于策略失当;
2.心算惹的祸。小学的心算是一步,最多是2步。但到了中学,运算比较复杂,同学们往往好几步都心算,特容易错;
3.跳步。数学运算随着年级增加,知识增多,必定跳步。但有同学跳步太多。卷子或练习册上留的空地也少,不用草稿纸,使劲跳步,久而久之,不跳步难受,从而不出错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