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概述

阅读:48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15 15:42:56
分享到: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