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要引导学生注意男女同学的交往和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中学开始同学们都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那必然会引起同学之间在学习、纪律、交友、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然地、落落大方地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男女同学在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对方,要学会自爱,这样才是中学时代男女同学恰当的交往方式。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情感和情境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过程。所以要充分运用情感和情境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具体作法有:1培养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未知的动力。由于政治课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如果老师只是划杠杠、背条条,把政治课变成单纯的知识识记,会大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没有一点愉悦的情感,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用一些成语典故插入讲解引起兴趣,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引起兴趣等。例如我在讲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框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十大人物:陈健、丛飞、洪战辉、黄伯云、李春燕、费俊龙和聂海胜、邰丽华、王顺友、魏青刚、杨业功、青藏铁路建设者(特别奖)。并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这一系列的设问、追问,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质疑别人观点的同时阐述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讨论中达成了共识——人生的真正价值应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后我还趁热打铁给学生重播的这场晚会,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一直以为现在拼命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挣更多的钱,有时想想这样的生活真的没什么意思,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不单是为了挣钱,对这个社会心存感激,对周围的人施以爱心,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平凡的生活里也蕴藏着光辉。2教师要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要努力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这一规范要求教师应具备这些条件:(1)是对学生具有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2)是对学生应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3)是对自己事业,学科的热爱。教学中老师只有以爱心撞击学生,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的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老师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因此,师爱的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因素之一。3情境设置的感染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境的创设产生的,若忽视情境的创设因素,那么势必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来,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课教学,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老师必须经过精心准备,做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问题,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参谋”作用。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情绪,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而且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心理同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既使学生学到了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营造了一个师生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