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课仍然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无论是学生、家长评价学科地位的标准仍然是以高考作为标尺,而政治(理科)作为非高考科目,就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副科”。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份。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我认为,造成政治课难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方面: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哪怕是死记硬背,哪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目前的高考模式特别是3+x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我是这样考虑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基于以上考虑及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在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改革教学方法,在方式方法的“变”上下功夫。。
首先,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比如在讲到“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时,通过例举98年军民抗洪、2003年举国上下共同抗击非典等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确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私的,从而使学生明确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时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再次,在教学中我从不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社会主义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
二、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透”字下功夫。
虽然中学政治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我再仅要求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对待腐败问题学生们一直很关注,而且认为是近几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通过学习哲学使学生明确目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廉洁的,这是主流,而腐败的领导干部毕竟是少数,这是支流,不能以偏概全;同时,腐败现象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它与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扫清了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疑问,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