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的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方式、上课方式,有必要、有责任为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
本人认为,下列几种课型,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探究性课型
就是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大胆探究、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大胆怀疑。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热心鼓励其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做有创见的人。对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能够从新的视角展示自我的学生,要给予赞赏、爱护和引导。
比如我们在学习经济常识时,学生们提出:经济常识的上册第85页,讲企业经营者正确处理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倒过来,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应该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经济常识下册关于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的说法,也有问题。因为,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些财政收入,如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就不是凭借政治权力,而是凭借经济权利即所有者权利而获得的。经济常识下册,在讲银行时,开始讲农业银行领导农村信用社,后来又讲,农村信用社原归农业银行代管,现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显然自相矛盾。关于银行的作用,经济常识指出,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在这里,“管理”似乎说法不妥。我们在学习哲学时,学生也同样敢于怀疑,不迷信书本。学生提出:哲学常识上册,在讲联系的客观性时指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难道规律性的联系也可以建立吗?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可以建立的。哲学常识下册,在讲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指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里讲个人活动制约社会发展,似乎说法不妥,应该说影响,不能说制约。对此,我们在进行鼓励的同时,可以组织大家开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