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生物课“探究性实验”中的引导技能

阅读:47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7 11:07:56
分享到:
例如:《植物的呼吸》一节课,可以通过“联想”提出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假设。围绕核心——探究植物的呼吸,想起其它事物——人的呼吸,然后运用“异中求同”提出假设:“异”是指不同的对象,即人和植物;“同”是指可能存在同样的本质,即植物呼吸时可能也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2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假设
  类比推理是对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比较后的推理方法。
  下面以北京版教材《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强了“探究性实验”的可操作性,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假设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 找出两个或两类相类似的事物:植物的根能吸收并运输水和无机盐,茎也能运输水和无机盐。
  第二,找出其中一个的特点:植物根通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第三,提出另一个的相关假设:植物的茎也可能是通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类比推理是以“比较”为基础,推理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用实验进一步证实。但它对思维有一种独有的启发作用,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是受类比推理的启发获得的。
  2.3 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进行假设
  逆向思维就是颠倒因果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逆向思维常常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对生物奥秘的探索活动中,常遇到需要逆向思维的实例,这些也是培养逆向思维的好机会。
  例如:还是在上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实验的结果是:在阳光下的一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在黑暗处的一组就不能复燃,甚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植物体在黑暗环境下,放出的气体不是氧气而是二氧化碳,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有逆反应(开始逆向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得出上面的假设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假设是“探究性实验”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理解了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这几种思维方法以后,如何让他们运用、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合理地进行假设,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验中反复强化、及时引导、不断升华,才能切实地使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合理地进行假设。
  3.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后,就要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这既是“探索性实验”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设计实验包括“确定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要根据所要探索的内容来确定不同的方法,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例如:《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课,已经提出假设:植物的茎也可能是通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要设计实验证明,可以把假设分解,先探究植物茎内有没有“导管”及其相应的位置,再探究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不是“导管”。第一步,探究植物茎内有没有“导管”,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植物根尖纵切“导管”的特征,通过做茎的纵切和横切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与根内“导管”相似的结构,如果有,在什么部位……第二步,探究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不是“导管”,引导学生“观察红墨水在茎中的运输”,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观察染红的部位。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课,为了增强实验的探究性,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瓶插花” 通过现象让学生提出问题: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儿?然后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由学生推理出要探究植物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就先要认识茎的结构(宏观上分树皮、木质部和髓)。再运用“排除法”设计实验,通过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植物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在木质部,最后从微观上观察茎的切片得出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就是“导管”。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应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即组内互助、互学,组间互议、互评。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共同完成任务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探究性实验”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导思、授法、总结、升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