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引导探究 关注发展——一道中考历史压轴题的内涵

阅读:68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30 9:17:02
分享到:
江西省永新县教研室 李成斌
试题再现:(摘自江西省2007年中考历史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材料二 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成“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86年其成员国扩大到12个。1993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1995年欧盟成员国增加到15个,2004年进一步增至25个。
(1)20世纪前半期,欧洲经历了哪几次大规模战争?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十六年代,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二说说欧洲的联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欧洲的联合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何影响?
(4)除欧洲联盟外,你还知道那些现代国际组织?试举一例。
理念内涵:一是关注和平与发展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材料一虽只有四十几个字,但含意深且广。通过史学家的口道出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不仅外在说明了欧盟成立的动因,而且内在揭示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折射出经济发展与战争的关系,隐含着欧盟成立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主题突出,背景恢宏,既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生成的动因及其发展过程。材料二简述了从“欧洲煤纲联营”形成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表述形式看似一般,但联系题支(2)(3)我们就会发现,他不是将知识静态展示,而是将知识动态呈现;他不是要求学生只掌握知识的结果(即知识是什么),而是要求学生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意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发展规律,进而培养创新知识的能力。题支(2)是考察学生探究知识生成发展的内因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又是将欧盟的发展与世界整体联系起来考察学生对世界现代史的掌握程度。题支(3)是在考察知识生成动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如第一小问是考察欧盟这一知识点是怎样发展的,第二小问不再是孤立的考察一个历史知识点,而是从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内在联系的角度考察“欧盟”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关系,以及对世界政治格局的作用。
三是导向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题支(4)是开放性试题,是材料知识的延伸,主要是考察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知识结累量。这一题支的另一目的在学方面是引导学生考完后加强课外阅读,在教方面是要求教师不能只着眼教材,还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的量及面。
整个试题以历史发展为载体引导学生的发展,以值得探究的历史渊源为对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试题内容和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