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教学

阅读:91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22 15:18:42
分享到:
(3) 让问题具有可持续性
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 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茎的输 导功能》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4)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反馈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一定要注意 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
三、教学中提问的方式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
  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 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许多不同的花的开放了,哪怎样才是开花呢?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花的绽放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直接思考,描述花的开放。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逆向思维。比如: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学生在探究 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
(3)结合实际展开 提问。探究性学习往往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教师需 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第二节《探索 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 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 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 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 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                                 
四、设置问题:
⑴准 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⑵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
(3)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
(4)趣味性。教师提 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 
   教师设置的问 题英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 ,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