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数学课堂管理与教学的优化

阅读:117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15 9:47:04
分享到:
2、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富于变化的、新奇的、能够引起认知不协调的事物。数学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单调,教学过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更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如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提问圆是否能作函数的图像,既避免了单一反复地对定义字面的强调,又使学生在问题中更深刻理解概念。
  3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但要注意 ①奖励的公正性,不能带上过浓的主观色彩,在奖励过程中过分奖励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②奖励的多样化,奖励作为积极的强化因素,形式应该多样。如较高的分数、赞扬的评语、亲切的微笑等都构成事实上的奖励;③奖励的针对性,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可严格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一些,分情况采用教师直接奖励或来自集体的间接奖励。
  4、教学辅导中帮助学生科学归因。归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 Heider)提出,韦纳(B . Weiner)等人又进一步使这个理论系统化。学生在分析自己行为的成败时常常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一些原因加以解释。韦纳从三个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划分,从学生自身来看,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从因素特性来看,可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从对因素的调控来看,分为可控制的和不控制的。同一个因素可以有多个角度的认识,如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归因理论认为,学生本体的因素对成败的情感体验最为重要。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和能力不强时,会感到自卑和内疚。因素的稳定与否的特性会使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有重大影响。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就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较高的期望。因素的可控制与否影响着个体以后的努力程度。积极、科学、实事求是的归因,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差生的转化,帮组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数学课堂的教学管理及优化的策略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高效来完成。对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这种研究一直方兴未艾。1970年,希尔伯曼提出以“开放”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所谓“开放”,是指空间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现在正在进行的数学课改也是以此为目标的。开放的课堂的学生具有更出色的创造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为高效。因为“开放”形成一种氛围,有助于促进批评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导的学习。这种课堂,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良好的数学课堂管理应包括以下四个策略:
  1、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对教师而言,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的假设和预见,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这包括多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
  2、课堂意外情形的及时处理课堂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在教师的控制中,任何问题的发生都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不能漠视和拖延。这些问题包括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以及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