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议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阅读:82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15 9:42:26
分享到: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中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或用方程求解,设实际每天生产X件,则60×7=6X,解得X=70,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例: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甲、乙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
  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
  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