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阅读:116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15 8:53:23
分享到:

3、用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虽然是选学内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稍加注意,课堂上适时运用,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那么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规的使用时,可利用教材中圆弧组成的图案,让学生领略到用圆弧可以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圆规、直尺创作一副漂亮的图案。这样做,既不脱离所学知识,又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新课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立足课堂,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习题和阅读材料,逐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用之实践,从而将实践操作变为学好数学的自觉行动。
  二、重视学具制作,培养实践精神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永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的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实践行为和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更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因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学具,不仅能生动地学好数学,而且会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深深的烙印在脑海里。
  1、课前制作学具,培养主动实践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课前制作学具,是培养学生主动实践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角、角度之前,布置学生制作时钟等等。这样,不仅为上课分析题意、引出概念、探索解题思路等突破难点、扫清障碍,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重要是通过动脑和动手的操作过程,思维得到了训练,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2、课堂制作学具,培养合作实践精神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的合作实践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第一步,要求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ABC,使∠BAC60°AB3㎝,AC2㎝,然后用剪刀将△ABC剪下来;第二步,请同桌的两位学生将剪下来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并观察发现什么?第三步,请前后的两位学生将剪下来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并观察发现什么?第四步,在相互叠在一起通过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第五步,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将自制的三角形拼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看哪一组拼的最多?这样,通过学生当堂自制一些简单的学具,合作使用学具,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使学生体验了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乐趣,培养了合作实践的精神。
  3、课后制作学具,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有些问题只能利用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去思索、去实践、去发展。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学生发明创造的故事,以激发创新的兴趣。
  总之,通过学生自制学具和使用学具,使学生感到学习更为亲切、更为主动,在这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既增长智慧,又增长才干,实践精神得到了培养。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