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刘宪锋
一个学期马上要结束了,我们学校的“学引用清”模式也推行了近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身体力行,参照学校规定的“学引用清”模式,加上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对这种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实践与体会
我对“学引用清”模式的理解是: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受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把笼统的模糊的学习目标具体化、条理化,落实到每个学习的细节当中,并把目标任务在当堂课实现、完成,不留死角、尾巴。
在平时的备课上课时,我严格按照“学引用清”的模式指导自己、要求自己,逐渐体会到了这种模式的魅力所在。说实话,一开始时,对这种模式我有种说不出的抵触情绪,学校要求强制推行,没有办法只要硬着头皮比着葫芦画瓢,上的课很生硬,一点也不流畅,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很受限制,不像以前一样上课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时天马行空,信口开河。后来才感觉到这样随意性很大,往往闲扯的多了,耽误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目标在当堂课不能完全实现,只得推到下节课,或者干脆对于重点的问题少讲,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现在呢,有了“学引用清”模式后,想发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问题、每个细节,都有时间限制、要求,现在考虑来有点像生产程序,设定这种程序后,教师就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按部就班去完成。
“学引用清”模式对于老师来说,加大了老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但课堂上比以前要轻松了一些;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上课比以前充实多了,上课有一环扣一环的任务在等着他们,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少了,因为他们有事可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只靠两只耳朵就能轻松混过一节课的现象。
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比如“学引用清”教学模式在时间要求上是“前五后十”,即一定要保证学生前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保证学生后十分钟当堂完成清学稿的时间。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发现因为历史学科的原因,有些课不是一个自学指导就能把整节课的自主学习指导一次性概括呈现出来,需要设计两三个自学指导才能完成,而其中第一个自学指导根本不需要五分钟,两三分钟就足够了。还有清学稿的设计上因为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设计的,所以一些尖子生做清学稿的时间仅需要3分钟左右时间,后面的大部分时间有的就白白浪费了,现在才想起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很有必要。
二、我心目中的“她”
“学引用清”模式在不同的课型中当然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下面我把应用最多的初中历史新授课的我的心中想法呈现出来,期望抛砖引玉。
第一环节:“学”(5分钟,因课而已,灵活掌握)
〖导入新课〗(1-2分钟)利用代表性、引人入胜的历史图片或精彩、概括性强的语言三 言两语自然导入,板书课题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目标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可拖泥带水)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有指导性)学生根据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圈点勾画。
第二环节:“引”(20分钟)
〖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规范引导〗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提前预设,预想想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引导。如果出现意外问题,教师要灵活、机智,发挥课堂驾驭能力,用合适的语言,临时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第三环节:“用”(10分钟)
〖学以致用〗设计恰当的题目或情境,及时“学有所用”,趁热打铁,强化巩固知识。历史和现实联系很多,往往能在现实中找到现实中找到历史的影子,既能学习知识,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第四环节:“清”(10分钟左右)
〖当堂清学〗课前设计一些代表性、基础性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以期实现当堂的学习目标。
三、建议与希望
我们学校推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都开始尝到甜头了,有了一些收获。不过在其中必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检验这种模式并不断丰富完善这种模式。希望我们历史组成员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尝试与创新,争取在这一领域开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条具有中加特色的路来,开拓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