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但埃利斯告诉我们,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一个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教育情绪。有人说,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教师如果视与学生打交道为烦恼之源,那一定是他的学生观出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痛苦是自找的。教师要对学生心怀感激之心。从某个角度说,教师的岗位是学生提供的,尤其是那些难教育的学生,甚至还提供了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机会。因为有了不爱学习的学生,才锻炼了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因为有了不会学习的学生,才锻炼了教师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为有了各种异质的学生,才锻炼了教师转变学生的能力。对于他们,不是心怀感激而是耿耿于怀,于情于理都是讲不通的。
教师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的教师必定苦不堪言。凡是以教育、帮助他人为职业的人,一定是善于发现他人积极面的人,这不仅是他们应掌握的方法和技巧,更应形成他们的人格特质,即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的“积极关注”。因为一个人的有益改变,总是他的积极面战胜消极面的结果,即所谓“长善救失”,舍此无彼。一味地盯住学生的消极面,训斥、谴责,只会使消极面更顽固,更扩大。关注积极面,稳定积极面,拓展积极面,消极面自然无处藏身。
“凡事先考虑自身的不足”
有一则关于一位牧师的故事: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牧师在准备他的讲道,儿子在旁边吵闹不休。牧师便把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要求儿子把这些碎片拼拢。他满以为这件事会占据儿子一上午的时间,不料,刚过十分钟,儿子就来敲他的房门,告诉他地图已拼好。儿子说:“这非常容易。在另一面有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转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对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对的。”牧师高兴地说:“我准备好了明天的讲道——如果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对的。”
当一个教师总是感觉到学生跟自己过不去,同事不好相处,领导爱找自己的岔子,学生家长难以打交道时,请记住,那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有一位中年教师,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遭遇不公,情绪十分低落,教育业绩平平。他跟校长是师范学院时的同班同学,他说校长过去读书时成绩比他差多了,现在却成了管他的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教师的问题,一个只看到自己优点、盯着别人缺点的人注定是一个痛苦的人,他老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一个看不到自己不足和别人长处的人是一个难以进步的人,他必然招来更大的痛苦。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他懂得分析自己的缺点,寻找别人的优点,这样,既能使自己接受现实,又给自己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每个人都想快乐。快乐像一个使者,能让我们忘掉烦恼和痛苦。有许多人,与生俱来就有许多让他快乐的因素;也有许多人,一生漂泊一生落魄,好像注定与快乐无缘。然而,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很快就会发现:快乐其实很简单。
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急剧变化的教育。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变化做自我调整,而是保残守缺,削足适履,必定难有愉快的工作情绪。还是魏书生老师说得好,“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只要改善自己,定能改善环境。我们教师应当培养自己这种营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工作环境的能力。
作者姓名:汪健
作者单位:灌南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