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

阅读:78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4/8 14:44:36
分享到:
教材是例子,对这一例子使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成败。同样一份教材,各人的教法不同,导学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会一样。就像厨师能将同样的材料做成花样不同的菜一样。教师也能用同样的材料教得千变万化。有些教师把教材当成圣旨,从第一页叫到最后一页,生怕遗漏某个地方,或者自由主义,随意增减,使学生无所适丛。
教材虽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内在的系统性,但由于各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实际不尽相同,重组情况也千差万别,这里只以本期教学作为例子,浅谈其共性:
第一、       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里指的符合,绝不是课程标准的生搬硬套,逐一对照,而是要在课程的指导下,即完成课程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又能个性化地处理教材,增加语文教学的活泼性,引导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
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是本期的训练重点。根据这点,将教学内容重组,以读代写,在阅读教学中讲写作理论。《小桔灯》中学记叙的顺序及人物的描写。学《驿路梨花》让学生读懂文中所设置的悬念。对一些优美的散文,即使不是教读课文,以鼓励学生多读,如《班羚飞渡》、《群鹤翔空》等,但又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不能从初一袄初三都是一个教法,即使是同一篇文章,把它放到初一或初三,要求达到的牡丹绝不相同,训练的方式和内容也会不尽相同。同样,同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虽然都体现着某一共同训练点,但课文有所侧重,那种千篇一律的上法,常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而事倍功半,因此,对教材的重组必须紧扣课标,不能想当然。
第二、       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学生实际理应是被关注得最多的实际,一切的教学都必须考虑这一因素。然有些教师突视这一点,有时高谈阔论,学生茫然不知所以,远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有时又不设疑点,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兴趣。
本班因总体基础太差,因此,讲得太难,学生往往丧失积极性,因而适当降低要求,使学生不断尝试成功,增加信心非常必要。反之,若要求过高,连教师也会灰心。针对协作薄弱这一问题,我把重点放在训练上,教给方法,让他们尝试“郑北京爆破作文法”,讲仿写、续写、缩写、扩写、改写、,多种角度进行训练,同时还告诉学生修改的重要性,教给修改方法。
这种作法在某种程度上冲谈了其它方面的训练,但适合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提高。
第三、       对教材系统适当调整:
虽然即定教材有其固有的科学性,但未必是最佳组合,只有据自身情况略作调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教材把课文和协作指导分开,固然便于集中学习,但过于理论化,因而我把它融入到课文中,教材第一单元是新闻,而新闻的写作则又被安排到第四单元,读写不能结合。我把它提到前边,讲读就讲写,读写结合,便于巩固。事实证明,这是可行的。对于实际训练,我则谈化知识点,因为那本身并不起多大作用,而是情境适合时,就讲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剖析,帮助形成能力,这即方便,学生印象又深刻。
教材的重组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根据需要,训练阶段重点可以重组,单元可以重组,讲、最读课文可以重组,有时一课文的几个训练点也可以重组,关键看那种组合学生更容易接受。所以,对教材进行重组,除任课教师要有不拘于形式改革的魄力,更要有对知识层次的深刻把握和学习最佳时机的捕捉,否则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