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更应成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对其不能简单的模仿,只有掌握其实质,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实效,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 思想 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应怎样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
笔者听过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的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并称之为这是绝对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 于形式,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表演杜甫的老态龙钟的样子,看似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非凡。实际并没有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没把重点放在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上,他设计的表演与此毫无关系。只是对别人教学模式的机械的模仿,而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 选择。这样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不了语文能力,反把课堂搅得如同一窝蜂:有的借题发挥作点搞笑动作;有的窃窃私语、瞎聊天;有的左顾右盼、无所事事,课堂纪律极为散漫。我认为以上都没有把握住“自主合作探究 ”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