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需要改进的方向。
目前,新课程实验已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广大一线教师正以无比的热情和无穷的干劲,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全力以赴地展开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新课程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对新课程实施的“合理性”追求,成为教师反思自身行为的动力。从具体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来看,参与实验的学校教师还应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学反思过多地依赖常规性教学的策略,似乎没有创造出较多的独特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风格未全面展示出来。新教材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因此,我们教师应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学,勇于对实验标准和教材提出质疑,在教学策略上张扬个性,突出特长,真正使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2)教学反思过多侧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前,不少教师面临着实施新课程教学与教学评价的矛盾,即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的矛盾:学生从课堂上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考生学习成绩没有高低之分,家长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教师的这种疑虑是事实。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
对新课程实施的“合理性”追求,应成为教师反思自身行为的动力。为此,我们教师应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学,勇于对实验标准教材提出质疑,在评价学生时,不以“分数”作唯一定论,而要用“发展性”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反思的主客体关系看,最佳的方式是教师既当演员又当戏剧评论家的双重角色反思。
1.写好教学反思日记、周记、单元记、日记、期中记等。写好教学反思日记能为反思性的教学提供最真实和原始的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谈个人感想;记录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更为有意义的是,如果教师已经形成了记录教学反思的习惯,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来作更深层次的反思。反过来说,教师一旦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必要的追踪和设计,新的教学设计也将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作品。
2.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等。课中如发生意外,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计划。教学后则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等等。
3.集体会诊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诊断可以减少遗憾。通过教师集体收集各种教学“病例”进行归类分析,找出典型,并对“病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法
交流对话法即通过教师问充分的对话交流,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推动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念。
5.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即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等方式收集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
6.研究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及试卷中暴露出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学习课改理论和教师榜样。
经常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新课改的理论及优秀教师的教学故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循环往复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教研水平。
可见,教学反思并非可有可无的手段,而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