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点燃课堂生命之火 激起学生心灵涟漪

阅读:107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3/5 17:11:12
分享到: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兴趣并能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我们的教学才会发挥它的作用达到育人的目的。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