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在词坛上的地位永远无法动摇。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每年的各省市语文高考、中考试卷上都不乏他诗词的身影,但是他的一首短词好像被人遗忘了一般,已经15年没考过。今年中考,许多重点班教师把“宝”压在了它的身上,这首短词就是《记承天寺夜游》。
欢迎大家订阅、购买本专栏,本专栏由一线名师、教研员、重点班教师联手打造,不但帮考生中考题逐一攻克,还为大家搜集整理了15年未考的古诗词系列,绝对是今年中考的热门押猜方向。限时购买,享受优惠,中考提高语文成绩15分以上,绝对物超所值。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2、水中藻、荇交横。交横:交错。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于是、到。
4、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5、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三、本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品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点的感情尽在其中。
四、中考易考问题合集
1、试自选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2、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明只有张怀民可以和作者同乐。
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情怀自然一致,都见明月而未寝。
相与步与中庭。表明两人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明两人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3、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