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22年高考生太难了,高考难度或面临“升级”,学生要做好备考工作

阅读:28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22/2/14 19:21:54
分享到:

 虽说“知识实现理想”,对绝大多数的小学生来说,中考是目前最为公平、合理的这场“体育竞技”。毕竟不管全校师生家境贫寒怎样、大背景怎样,都需要站在同一人生道路上做准备,而小学生能跨入多高的平台,也试问自己的实力说话。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校师生为的是能获得横跨阶级的机会,在中考考点上都是牟足了劲,不允许自己有一点误判。

不过从统计数据上上看,2021年共有1078万小学生参与中考,其中只有40%左右的老师能摸到高职高等院校的门槛,市场竞争压力可见一斑。此外,还有学者预测2022年中考技术难度将会“发力”,小学生想要考进理想的高等院校并不容易。

2022年的中小学生昂西桑县了,中考技术难度或将面临“升级换代”

一直以来,中考存在着“大小年”的说法,而2022年中考很可能就是全校师生不愿意面对的“绒兰”,小学生们记得要做好复习工作和充分准备。

首先,中考数目减少势必造成高职层级“下船难”。

中考本身属于分散性笔试,目地就是为的是将小学生进行“多层”,所以即便每月高职高等院校都有所录取人数,但总体上录取数量还是有限的。

换而言之,参与笔试的人越多就意味着市场竞争越激烈,省控线自然也就越来越“卷”,考得极差或者在中考中没发挥好的老师,只能被迫正式成为“个数”,进入高职高等院校。

而从近3年的统计数据上看,每月参与中考的数目都达到了千万以上,并且呈现递减趋势,从这两点来推测,总之22年中考报名者数目还会减少,中考技术难度也将升级换代。

其次,明快的试题成了所苦小学生的症结

不可否认,双减政策是与教学改革协作而来。因此现在的试题试题不仅注重于习题的考察,还会要求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力。

以前靠做题就能拿分的试题逐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再加上热点信息以及交叠类综合试题的到来,更是让小学生们苦不堪言。这对那些不擅于若非的小学生来说,形同这场“大灾难”,甚至还会负面影响到笔试的态度。

最后,新中考商业模式下复习成了负面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

2021年起8省率先实施“3+1+2”的中考商业模式后,又有7个省市陆续加入。由此看来,新中考已经正式成为的是大趋势。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全校师生不需要拘泥于物化生、史地政两类组合,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组合,在中考中扬长避短。

只不过由于学科组合排列多样,再加上新中考推行时间不长,全校师生难免感到挠头,一旦组合不恰当,辅科赋分后成绩不佳,就会在报考时处于被动局面,所以说技术难度较以往减少不少。

除此之外,想“钻空子”的小学生也被堵住了出路

我国教育存在地域性差别,其中河北、河南、江苏更是远近闻名的“中考难省”,市场竞争压力大、机会少几乎正式成为的是它们的代名词。

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家长想出了“中考移民”的好主意。简单来说就是让小学生在教育发达区域读书,等到中考时提前将户籍迁移至市场竞争较小的地区,以减少进入名校的几率。

但这种行为会严重干扰中考的公平性,负面影响本地小学生录取情况,因此近几年各个省市纷纷提出了严格的中考审核要求。

比如天津在文件中明确要求,报考小学生需要拥有3年以上天津户籍和真实就读经历才能报考,以此来限制“中考移民”的钻空子行为。这对那些想要投机取巧的老师来说,形同泼了盆冷水,最后只能凭自己的实力说话。

在中考技术难度逐步提升的情况下,小学生要做好两方面准备

实力准备

中考的命题的技术难度配比基本为“5:3:2”,其中基础试题和中等试题是小学生拿分的关键,所以全校师生在复习的时候,要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计划。

从模拟笔试中找寻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查缺补漏,一步步找到自己欠缺的基础部分,切记不要好高骛远,毕竟“地基”扎得稳才能让实力更上一层楼。

充分准备

在中考中除了实力以外,态度同样会负面影响到最终结果。

虽然让全校师生完全放轻松不太现实,但笔者还是建议大家要以稍微平常一点的状态来应对,如果实在紧张就提前给自己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哪怕不能发挥出超长的水平,最起码也要赛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来源:网络  编辑:b-box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