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就等于在开盲盒,一直到中考时才会把这个盲盒打开……”?

阅读:29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21/9/27 8:46:18
分享到: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发布已经一个多月,“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也已经开学半月有余,政策落地也促使着相关各方产生着各种“反应。学校教学模式、校外培训机构、家长学生……等等,都在发生着变化。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原本是要给家长孩子”减负“,但至少在眼下这个阶段,很多家长事实上心理上的负担更重了。这是怎么回事儿?
专家肯定双减对教育本义回归的引导意义
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已经落地一个多月,校内校外的各项措施正在推进中,很多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同时,记者在调查中也看到,“双减”政策,给教育相关各方带来了许多期待,同时,也让许多家长和孩子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确定感。近日就有家长向“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65159063)反映,“双减”落地后他们甚至感到更加焦虑了。
“双减”政策是对多年来唯分数论和“教育内卷”的纠偏,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可以说是方向性的调整。北京师范大学长期关注儿童教育和儿童媒介行为的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曲慧就肯定了“双减”对教育本义回归的引导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曲慧:双减那个政策的初衷是特别特别好的,就是他通过校外的这种学科类的缩减,其实是在把教育在往正轨上去带,因为不然的话其实有很多超前学习的现象,这个是非常严重的。
家长对双减肯定中夹杂着复杂心理
而普通家长们对双减,则是肯定中夹杂着复杂的心理。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家长说:
孙女士:唉,我觉得还是分家庭的,就是那一部分就是孩子可能本身水平就一般,那部分家庭真的是鼓掌欢呼,觉得你看这个机构也没有了,课程也没有了,我正好就是自己下一个台阶可以不报了。但是呢,对于这些中高端这些高端班的孩子,我觉得是那个大家还是在继续学习,没有什么改变。
家长:隐含着新的不公平
记者注意到,随着“双减”落地,家长和老师一些新的疑虑和困惑更值得关注。西城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杨女士 向记者表示,“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课后辅导班数量减少,公立中小学的教育主体地位增强。但不同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质量并不相同,在家长们看来,这隐含着新的不公平。
学生家长杨女士:我们觉得双减政策,其实我们家长还是挺支持的。我们理解的双减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但是没想到呢,各学校的这个课后服务的这个差异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有一些就是资源比较强的(学校),他们就是可以跟其他的机构合作,包括少年宫啊这样的,孩子们课程选择也比较多。我们的孩子可能就只能在教室里还是以自主学习、自主阅读为主。
家长:直到中考才能看出孩子真实水平
孙女士(化姓)的孩子在东城区某重点小学三年级就读,孩子一直对奥数兴趣浓厚,各门功课都成绩优异,是家长们羡慕的“牛娃”。“双减”却给“牛娃”家长孙女士带来了一些困扰。
学生家长孙女士:现在就是减少作业,减少考试,我觉得其实我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因为学习它是一个闭环,就是首先是学习,然后是要进行评估和检测的。家长们都在开玩笑说,小学和初中不考试,就等于在开盲盒,一直到中考的时候,才会把这个盲盒打开,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真实水平。
家长:教育还应激发潜质、培养优才
孙女士认为,“双减”政策体现的是减负减压,但教育的功能还应包括激发潜质,培养优才。在公立学校更多的主导教育的方向之后,还应该在发现和培养优秀儿童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学生家长孙女士:超常儿童其实是客观存在的,就是他们确实是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孩子是应该把他发掘出来,并且单独培养的。我觉得应该让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发现和培养超常儿童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家长的焦虑并未“双减”
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教师 汪老师(化姓)也向记者表示,据她观察,校外辅导班数量的减少和校内课业负担的大幅减轻,但家长们的焦虑感并没有因此“双减”,甚至因为新的“内卷”形式而变得更加焦虑。
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教师 汪老师:这相当于是就是说把所有的孩子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那您还要培养什么拔尖创新精英人才呢?我身边有一些家长更焦虑了,您知道吗?有权力的、有钱的(家长)直接把社会上机构的老师请到我们(家长)公司来,您就是公司的员工。然后没钱的家长在那地方着急呀!又到处问,全社会都不让不让弄了(课后辅导),那您想想啊,这不焦虑吗?
专家:对以往问题的纠偏需要持续的过程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问题,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们的持续加压造成的“教育内卷”也一直被社会诟病。但是,为什么“双减”政策并没有有效减轻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呢?在北京师范大学长期关注儿童教育和儿童媒介行为的 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曲慧 看来,“双减”政策的落地较为突然,家长和学校在心理上等各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以往教育问题的纠偏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曲慧:我觉得这个政策就是挺突然的,整个暑假一块落实了好多双减的相关的政策,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属于一个有点慌乱和准备的那个阶段。这个事情(的转变)可能需要一个特别长的过程。
专家:焦虑情绪难改变
在曲慧看来,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焦虑情绪是难以仅仅因为“双减”政策的出台就立即改变的。延续多年来形成的竞争思维模式,部分家长还是会想方设法给孩子报各种学科和非学科类的辅导班,带来的结果是,孩子非但没有减负,反而因为家长把“补齐短板”的思维延伸到了素质教育方面而比以前更累,致使政策在现实中变形。
北京师范大学曲慧:家长教育观念上的问题是很难一时半会因为这个几个政策就改变的。他就是永远在焦虑,其实就变成了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这么一个做事的方式。如果他本身是个很焦虑的家长,他就会觉得,唉呀!其他人在搞素质教育,那我是不是在素质上也得把孩子的短板给补齐了,所以就导致孩子比原来更累。
专家:焦虑情绪与“唯学历论”分不开
那么,为什么有的家长会永远在焦虑?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怎样才能改变呢?多年关注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号博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阳认为,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与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社会上的“唯学历论”思维分不开。
陈阳:我们高考制度不改革,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不改革的话,那其实家长的焦虑就不会消失。我们中国社会依然是学历社会,你去找工作的时候,拿着北大清华的毕业证,就明显的是有优势的。
专家:制度层面的改变相对易实现
陈阳教授认为,整个社会的文凭歧视、学历至上的思维惯性要扭转不是一时之功,但体现在制度规则层面的改变则相对容易实现。
陈阳:比如考公务员,公务员的考试从来不招职高生,技校生,凭什么?如果你分流的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中考之后走两条不同路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某一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同台竞争,那家长焦虑会消失很多。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但在当下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家长们所思所想都是将分数的篮子装满,以确保孩子在高考中胜出,在现实可见的种种量化目标中胜出,而无从顾及教育的灯是否点亮。“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点亮这盏灯的重要指引,但要让这项政策完全落到实处,恐怕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撑,更细致的规则举措引导。
     来源:网络  编辑:b-box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