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江苏扬州2012中考说明下发 学科名师全面解读

阅读:97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2/20 10:54:53
分享到:
  5
  化学
  实验题增多
  答题更强调“化学味”
  (教院附中初三化学备课组)
  【命题分析】
  更注重双基;实验题增多,更注重实验设计的真实性,可操作性。
  2012年化学《中考指要》更加有“化学味”,意思就是说在今年的化学《中考指要》中对化学用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及问题的归结要能用准化学用语、用足化学规则,不含糊其词、词不达意,而且能规范地书写。因此,在正确、规范地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熟知物质的性质;掌握重要的反应规律等方面有更多训练和要求。
  从历年中考试卷看,一是实验题在整份试卷中的权重较大;二是实验题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实验题得分的情况往往成为化学学科成绩高低的分化点。
  【复习指导】
  在进行化学复习时,学生们还要掌握一些化学的复习技巧。
  ●巧记、活记零散知识
  用口诀法背记化合价、溶解性、操作步骤和顺序,用分组法背记原子序数、金属活动性顺序,用对比法背记俗名、颜色、化学式等。
  ●科学、规范回答简答题
  回答应用题要注意原理表达清晰、准确,回答实验题要注意试剂、仪器名称相符、无别字,特点鲜明无异议,填写鉴别方案时要使用三段式表述:“用什么试剂?出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填写实验方案时要注意“先取样,后操作”等。
  ●分析计算的化学环境
  化学计算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数学计算,是化学思想与具体的图表、数字、文字等表达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不能把化学式、方程式视作计算套用的公式。   
  ●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主要从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实验误差以及环境、能源等角度对实验分析和评价,创新改进实验方案,完善实验结论方面进行考查。在解答实验探究题时要力求规范。
  6
  历史
  留意“新增”点
  注意知识纵横向联系
  (教院附中初三历史备课组)
  【命题分析】
  今年,更重视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及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仅要重视文本复习,也要重视图片的复习);知识体系(专题)下的跨度有所增加。考生对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学会横向、纵向梳理,形成历史线索,感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能力。开卷考试只允许携带一套教材(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至九年级共6本,《扬州历史》1本,即6+1)进入考场,其他材料,如课堂笔记、《中考指要》、练习册、夹带的纸张等一律不得带入考场。
  增加的内容有:隋朝统一(增加理解);明清经济发展(识记、理解);《海国图志》(识记、理解);三大改造(增加分析、综合、评价);中美关系(分析、综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识记、理解);追求“伟大”的罗马(识记、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增加理解);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识记、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识记、理解)。
  ●依纲据本,夯实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是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我们应该对照课本和《中考指要》的要求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进行复习。该识记的识记,该理解的理解,该运用的运用,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切记: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
  ●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在复习中一定要及时构建知识网络,最后一轮要专题复习,要注意同类知识的内在前后联系,中外知识的纵向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各学科间的联系。
  ●适当关注“热门”
  所谓“热门”,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必须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一定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命运、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
  7
  思想品德
  灵活性有所提高
  平时多了解时政热点
  (教院附中初三思想品德备课组)
  【命题分析】
  对比2011年,2012年《中考指要》在考点方面没有变化,能级要求也与去年相同。可以预见,今年思想品德中考依然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密切联系,但在灵活性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实现变与不变的结合,所以平时要注重掌握书本基础知识。
  【复习指导】
  ●关注时政热点,学以致用
  鉴于迎考学生面临较多学习任务,学生家长可多了解时政热点,并讲给学生听。学生自己多分析、多思考,找出时政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重视知识积累和网络构建
  注重积累教材知识,才能在分析问题时结合课本知识,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考生必须按照《中考指要》的要求,在书上做好相应标记:在教材中写清基本问题,并明确答案。
  ●注重答题规范
  答题时要先审清题意,看清题目要求,找出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构思好答案再动笔作答,防止答非所问、漏答等问题出现。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教材中的观点,不能生搬硬套、东拼西凑,甚至口语化解答。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中考资讯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