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借鉴美国中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留白

阅读:31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9 9:42:16
分享到:
  中学时代是学生定位人生、开始规划职业生涯的时期,中学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世界的平台
  美国中学教育讲究平等,而平等更多地意味着满足每名学生的不同要求。美国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给予最适合的教育,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对那些具有某种天赋能力或者学习能力滞后的学生,学校也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美国的中学主张开放式教学,除了必修、主修、选修外,还有不算学分的课。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开设的一些职业训练课深受学生喜爱。职业培训中心会提供洗车、泊车、扮演小丑、看护小孩等众多职业课供学生选择。以“领导能力”课为例,这门课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义工,还训练学生组织能力,如募捐、说服他人等。
  而且,在美国中学,受教育的机会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生中的任何时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全世界最年老的高中毕业生卫斯就是在他93岁时终于取得了渴望已久的高中毕业证书。美国给每一名学生多种多样和多次走向成功的机会,这是建立在其立国原则的基础上的。
  反思当下,我们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很少给予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也很少教给他们选择的能力。从上学、上课、写作业、参加考试到选专业、找工作,孩子们一直在“被选择”。被选择的结果必然是竞争能力的退化,于是“啃老族”的出现也非奇怪之事了。
  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既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无助于其未来发展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学流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回家,不出门,远离家庭,也远离大自然,被圈养在学校里搞精细化耕作。而美国的许多中学常常是粗放型经营,强调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学习。在教学中,学校也注重训练学生观察、思考、收集信息、使用材料的能力,从幼儿园就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美国的中学生也有作业,但学生的作业不是统一的,而是因人而异。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以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宗旨,着眼点不是教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品质、态度、行为不断反思,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而我国目前的中学教育恰恰过于强调考试的能力,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大部分的精力都耗在应试上。
  美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同一门课的教学中注重多层次的诱导,很少有统一的考试。即使有考试,考试的目的也是分析应考者是否具备某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某一学科的知识水平。这和我们教育理念不同,我们有周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统考、模拟考和高考,分数、成绩、业绩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我们的考试像一座大山压在学生头上。有些学校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如“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这样的标语是何等地惊人,类似的标语口号常见于高三毕业班上。有很多学生考入大学后,竟然不知道大学究竟要干什么。残酷的竞争、窒息的排名、人为制造的废寝忘食,这些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举措怎能让学生快乐学习?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别谈对人生的定位、职业的规划。
  “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他们还会愿意学吗?”PISA的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针对中国教育现状如此发问,而我们有底气回答吗?
  中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留白,要使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真正着眼于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孩子不背书对不对?”许多中国父母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对”。在美国,背书是许多父母最反对的方法之一。美国学校教任何课程都不要求背书。英文一共才26个字母,若让中国幼儿园老师教,恨不能一天就让孩子背下来。美国幼儿园则不然,他们是变着法子,通过唱歌、看图等让儿童不知不觉地达到记忆的目的。美国的家长、老师、孩子总想避免把学校当作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总想把学习当成轻松愉快的游戏,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美国内华达州曾发生一桩奇特的诉讼案:一位母亲仅仅因为自己3岁的女儿将一个圆读作“零”,而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这位母亲认为她女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妨碍了她女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件以幼儿园败诉而结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给出我们现在所知事物的定义,想象力使我们把目光投向可发现和创造的未来。”由此可见,美国文化对创造力极其推崇,美国人相信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
  有人认为美国学生不背书,造成基础知识不巩固,拼读不准确,基本概念不清楚。从眼前看是这样,似乎是基础知识很差。但从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之多来看,美国基础教育的宽松恰恰是为学生的成长留白,使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强化了探索和研究能力。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看似基础知识扎实,但过多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扼杀了终身学习的兴趣,摧毁了奋斗的意志。结果是获取高分的学生很多,成才的很少,注重实用的多,追求高尚的少。
  中学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名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个性、有自我认同感的个体
  美国的中学生很喜欢说“我怎么怎么样”,背后是很强的个人主义。但美国人所说的个人主义与我们所言的个人主义迥然有别。我们所言的个人主义大多和自私挂钩,只想自己不想别人,从自我出发。而美国文化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大多指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和独立应对各种麻烦的能力。这种独立意识的培养从学前教育一直贯穿到小学、中学、大学,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
  美国的中学生开朗活泼、自由奔放,但自由是有框架约束作为前提的。美国的中学生享受的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学校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但前提是尊重同学、尊敬老师,同时学会赏识别人,与同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个性”在美国人的词典是这样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你要尽力为社区作贡献,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美好,这样你才可能成为有个性、独特的你。
  美国学生嘴边还常挂着“我知道我能,所以我能”等语句,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重,不委曲求全,不附言他人,眼中没有权贵。比如看表演,市长来了没有人去关注,但如果有一辆残疾人坐着轮椅过来,会有好几个人同时站起来给他让位置,或帮忙推一把,并且投以关怀、同情的目光。美国中学生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他们的自我意识极强,什么头衔、等级,在他们眼里不过意味着一份工作、一份职责。
  21世纪是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时代,而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前提是相互了解。作者用原汁原味的全景纪实,揭开了美国科技发达、经济富庶、国力强大的原因所在先进的教育制度。阅读此书还有助于我们较为准确地把握美国中学生乃至美国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洞悉文化产生的土壤,更有助于我们反省自己之短。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中考资讯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