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司徒雷登“临危受命” 在燕京大学历史上作出贡献

阅读:13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5/11/23 16:55:35
分享到:

 在燕京大学历史上作出最重大贡献之一的司徒雷登,临危“受命”之际,原本带着传播基督教义这样的“雄心”踏上北去征程。然而,也正是这位虔诚的传教者,在燕大的一次次曲折发展中,总是选择顺应形势,终将这所教会大学“脱胎”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知名大学。

  了解一所大学,当然离不开其成就。燕京大学虽然只有短短的33年历史,却创造出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燕大教授和毕业生有56人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若按毕业人数相比,燕大无疑为翘楚。也就是说,这所规模并不宏大的大学,当年居然成为国内一大人才中心,仅全国著名教师便有胡适、吴宓、闻一多、冯友兰、郑振铎、周作人、钱穆、钱玄同、俞平伯、朱自清、顾颉刚、金岳霖等。

  燕京大学于1919年由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三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本书籍此开端,讲述了民国一代学人的风采、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曲折经历、燕大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不仅真实再现了一所大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图景,从中还可看到,在这所大学崛起背后司徒雷登的重大贡献。

  在燕大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之一的司徒雷登,可谓“临危受命”,他原本是带着传播基督教义这样的“雄心”踏上征程,然而,在燕大一次次的曲折发展中,却总是选择顺应形势,终将这所教会大学“脱胎”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知名大学。

  不管是否出于司徒雷登的初衷,至少在最终结果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原本为弘扬基督教而来的司徒雷登,实际上在燕大的“去教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司徒雷登的建议下,1922年,燕大“宣布废除强迫学生参加主日仪式和教堂礼拜等宗教活动的规定,第二年,又作出了削减学生必修的宗教课程时间的决定”。再后来,必修的宗教课程又改成了选修,同时加强了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的分量。除此之外,为让燕大更加“中国化”,司徒雷登在校园建设上不仅全盘采用中式建筑,还大量启用中国教职人员,像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就被任命为文理科科长(又称教务长)。

  司徒雷登这番呕心沥血的改造,使得燕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与普通大学接轨。不过,这样的改造显然有违教会学校初衷,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出资者的不满。为此,在募集资金时,司徒雷登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反复游说。在对燕大改造过程中,司徒雷登自己的宗教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质的变化,后来他甚至认为,“传教士、教会和教会学校不应该单纯地教授人们信仰宗教、背诵教义、遵守教规,而应该成为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在教义的指导下应对复杂的人生及社会生活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

  妥协思想,贯穿着司徒雷登的燕大生涯,有时,这也是一种不屈的智慧。当铁蹄踏入北京的日军要求向燕大校园派驻日本教授时,司徒雷登一面利用自己美国驻华大使身份保护燕大,另一面请来了“对日本政府的冒险丝毫不表同情”的鸟居龙藏教授。

  妥协,其实也是包容。当年面对国内非宗教运动形势时,如果司徒雷登没有妥协,燕大既不可能及时褪去浓厚的教会色彩,还可能成为运动的攻伐对象,影响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妥协中,燕大逐渐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奋勇求知求索的强大力量。是真理总会发光。当年司徒雷登那些不为教会理解的做法,后来终于得到了教会的肯定。1939年,一位教会人士在给司徒雷登的信中甚至大肆赞扬,“我如此热爱燕京,她泰然自若地处理着一切——所有的类型、所有的班级、所有不同国籍的人、所有的观点和所有的信仰。”

  这封来信,其实从表象角度形象地描绘了燕大精神。燕大精神浓缩于燕大“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之中,即虽历经劫难,但追求真理和自由矢志不渝。燕大校训由司徒雷登亲自制订,其灵感来源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你必须明白真理,真理将给你自由。'”虽然燕大已去,但校训犹言在耳。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相关学科分别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北京大学,其校园也即今天的北大“燕园”。十年后,司徒雷登在美国华盛顿去世。燕大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但燕大的精神丰碑必将长存。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来源:网络  编辑:xhz262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