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历史新课程中的双基落实

阅读:56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6 16:03:55
分享到:
新课程改革开始之后,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教学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但也淡化了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历史学科中“双基”很难落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落实“双基”成为教师新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就如何落实“双基”,本人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八年级下册第9课《新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为例来谈谈我是如何落实“双基”的。
本堂课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都通过设计的问题来一一落实,所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了解史实: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了解基本史实:
1中国是在何时重返联合国的?
2 概况总结中美建交的过程.(提示时间)
()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件展示)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大概了解了基本史实,再通过几道简单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资料:1971,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
思考分析:1你知道有关联合国的哪些知识?
2为什么说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3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资料:197911,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思考分析:1、你知道新中国初期的中美关系如何吗?能举出一些史实吗?
21970年后,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分析课后材料回答)
3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如何理解小球转动大球”?
()展示历史性握手图片,分析问题: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怎样理解尼克松的这段话?
    这一环节中的问题是在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能过对相关史实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巩固了基础知识。当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认知水平,提出一些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和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三、归纳史实,谈认识:
学生读课文第三目“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总结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
展示资料:1.19729,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中日正式建交.
2.英国撤销其驻台湾淡水的领事馆后,中国政府与英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722,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试分析(1)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坚持什么原则?
      (2)从新旧中国的不同外交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在了解了基础知识,培养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一些相关问题,得出自己的一些认识,思想教育自然实现,避免了教师说教式的情感教育。
总之,在有历史教学中,落实好“双基”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只要教师设计合理,就能自然轻松的在课堂中完成教学目标。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