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探究式学习的几点做法

阅读:54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2/24 20:19:40
分享到: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条:“(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其第三条就把探究式教学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高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充分体现了强化“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理念,这突出表现在各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篇文章《在山的那边》课后第一题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这里,提示了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第二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不仅提示了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而且通过括号中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引导和指导。还有《理想》一课,课后第一题也是“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三个问题。”
  另外,语文新教材在一学期中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供学生集中进行规模比较大的探究活动。
这一切都说明:探究式学习,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
式,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话题。
那么,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探究方向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选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我参考过很多教案,也听过公开课,都是把它当成写人的记叙文来处理的。探究的重点也放在记事写人上。去年春天,我承担了市级公开课的任务,课题也是胡适的《我的母亲》。接到任务后,我和办公室的同事们反复研究,认为值得探究的东西很多,尤其是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很令人感动。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只能忍痛割爱,把探究的重点定在自传的文体特征和自传的语言特点上。探究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一)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二)文章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最能打动你?读一读,体会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由第一题探究出自传的文体特点,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成长的经历,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出来。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而通过第二题课文语言的品味,探究明确了自传自然、平实、毫无夸饰的语言特点。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为本单元的传记写作做好了准备,打好了基础。这样的探究一环扣一环,水到渠成,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公开课出示后,受到了领导和同仁们的好评。同样,对于其他文体,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都有不同的侧重,都必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确定探究的方向。
二、自主选择,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究解决问题,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可以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与课文相关的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查找资料,寻求答案,等等。去年冬天,我送课下乡到大泽山中学,我讲的课题是传统课文《变色龙》,学生初读课文后,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就能感受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这时,师生共同归结出小说是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的性格。然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几处来,集体读一读,共同分析体会句子的蕴意,再次感受人物的个性。到这里,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选择朗读,或选择体会重点词语,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主人公善变的特点。这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去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学生就会很投入,很活跃,乐在其中。从而顺利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切忌“放羊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管束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目标明确,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给以支持,予以引导,使探究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深入。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与灵魂;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让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纪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以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言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就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也应恰当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授受式学习运用得好,如教师擅长讲授,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
总之,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五、成果展示,享受探究喜悦
探究式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并且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平台,它体现了学生在探究中对成功的需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曾采用过配乐朗诵、佳作评说、夸夸小记者、我是语文老师、演出课本剧等具体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探究性学习的天地广阔辽远,也给予了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新天地。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上下求索,感受精彩,创造神奇吧。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