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狗屁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阅读:160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5/1/25 8:58:05
分享到:
狗屁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山东      张廷芳
三十多年前,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我,便经常聆听校长“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教导。当时怀着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热情和自认为满满的“一桶水”,也很顺利地适应了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也得到同行们的肯定、同学们的喜欢,自己也有一种成功感。可近来,再次听到这句话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的课学生不喜欢了
     凭藉自己的“一桶水”,我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获得了不少荣誉,诸如:教坛新秀、教学标兵、优秀园丁……现在给个初中任课,“这还不是小菜一碟嘛!”我如是想。我还是是像以前一样满怀激情地走进了课堂,面对学生侃侃而谈。几堂课下来,当学生失去了对我的新奇感之后,昔日教学标兵的课他们其实并不喜欢,这让我惊愕不已。我苦思冥想,终于悟出:由于近几年脱离了课堂,远离了学生,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要求教师们实践新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师生要平等对话,可自己在脑子里依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教师的知识永远多于学生;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传递知识和结论;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回答,必须沿着教师的思路走……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想法与实际的差异,必然使课堂陷于尴尬。再说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岂是你教师的“一桶水”所能浇灌滋润得了的?难怪!
“一桶水”理论与“储蓄式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但扮好这一角色需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适时地驾御课堂。在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并只能从这“一桶水”中不断地向学生的碗中倒水,而最终学生得到的充其量就是教师的这“一桶水”,况且教师这桶水仍然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几年前获取的“陈水”,学生需要的这碗水也远非教师的这桶水所能给予满足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唯有一味地讲解传授,避免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课堂难免沉闷。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弗莱雷形象地称为“储蓄式教育”,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的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未来的他们只能成为被动的没有创造力的劳动者。
      针对这种现状,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担任教育局长后曾在全市提出要求,每节课教师的讲授不得超过20分钟,提倡不超过15分钟,这一规定促使教师们不得不研究课堂教学。他认为: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有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极大的潜力。
“一泉水”与教师读书活动
      教师要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必须更新思想,摒弃“一桶水”观念,走下师坛,不断汲取知识,与学生共同进步,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首先,读书是更新观念的有效途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当前正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阶段,邹平县教育局在全县广大教师中开展为期两年的教师读书活动,推荐了必读和选读书目,引导教师通过读书聆听专家的教导,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此举很有远见,抓住了关键,舍弃急功近利的做法,若能落到实处,教师的观念焉有不改变之理?
      其次,书本是更新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知识大多是几十年前由老师传授的,而今面临知识爆炸,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最好老师是“书本”。教师要多读一些自己专业、学科知识的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本学科知识发展现状,了解各方面有益信息,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课堂上有底气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在互动中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教师的这桶水才能变成一泉活水。如果整日埋头抄写几年前的老教案,只能造成头脑僵化,试想这样的教师能不“穿新鞋走老路”那才是怪事呢!
      教师切莫满足于有“一桶水”,应该确立: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泉水的思想。这一眼源源不断的泉水,必将成为助推当前教学改革的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最起码的标准。。
                   
“开启锈盖”与“乌鸦喝水”
由于:
一教师原因
        1、厌其师而倦其道
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教师急于求成,过高的要求学生完成暂时不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负重感,对学习失去耐心,开始厌学;或者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说了些过头的话,做出了某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有一点应该强调,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
个别孩子旷课、逃学,是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当前中学生中厌学者众多,如何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师苦苦思考的问题,面对着学生厌学表现出的种种现象,教师则表现出无奈、抱怨等等,但仅有抱怨于事无补,多思考,多总结,共同探讨有关学生厌学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搜集了有关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供由此苦恼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勉,以期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在自己的努力下对现状有所改观!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失败感、无能感、自卑、乏味感),从而萌发逃避心态。我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本原因
二、家长原因
    1、望子成龙,过分的看中分数
许多家长都十分看中学生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导致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学生的分数只能代表学生某一段学习情况,而不能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标准。家教方式不当,过重的学习负担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家长不应该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形成一套更具客观的更合理的和更全面的评价标准。
        2、破罐子破摔,无所谓
家庭环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倾向。家长本身对学生学习就不报很大希望,消极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目标,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生原因:
        1、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盲目性,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有的学生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习。因此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只是机械的应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学生的自信心降低。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产生了逃避的想法。
。。。。。。。。
部分学生这个蓄水器盖子盖的严严实实,已经生锈,滴水不要,你老师有多少水也无用了,
需要教师用爱开启这个生锈的盖子。
(1)矫正学习心理。帮助厌学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
个别孩子旷课、逃学,是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2)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
(3)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我们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我们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4)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我们要尽量减轻厌学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尝试“二特殊”,即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这样,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
(5)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6)我们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应从不同的方面表扬和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信心,而不是单从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但增强了,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让学生被动式学习,只要学主动学习了,教师哪“半瓶水”也能喝到。
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
 
(三)用沙子、大米、赤豆、绿豆进行实验操作
然后再用沙子等放入乌鸦没喝到水的瓶子里进行实验操作。操作时也提出要求:仍旧是两人合作操作,扶住瓶和漏斗,另一位往瓶子里灌沙子,变灌边盖上盖子摇一摇。
在交流此次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仍旧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原来石子的个头大,它们挤在一起,可还是有空的地方,水就可以躲在这个空隙里;而沙子、红豆、绿豆等它们的个头小,他们紧紧的抱在一起,能把空隙中的水给挤出来,所以加入了沙子、绿豆、红豆这些小东西,乌鸦也能喝到水了。”
要当一名好教师,你就终身充电吧!
  附件大小:32K  附件下载 来源:网络  编辑:张廷芳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