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今年8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会议在成都举行,会上发布的《2011年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总报告》显示,成都市城乡中小学多项监测指标旗鼓相当,农村学校部分指标好于城市学校。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等著名教育专家指出,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实行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同时采取城乡互助的方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为全国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六个“一体化”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
走进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绿舟校区,宛如置身于“童话世界”: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配备着先进的教学设施,色彩鲜艳的走廊里贴满师生们的书画作品,绿草如茵的校园里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样的办学条件与欧美学校相差无几,而它却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记者近日在成都采访时发现,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的农村学校并不比城市学校逊色。
其实,成都市农村教育的基础并不好。由于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格局,多年来成都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七成在农村。教育界人士对此忧心忡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集中,将引发“代际”贫困,穷人的后代向上流动的渠道越来越窄,缩小贫富差距的流动力量将日趋削弱。
为此,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向记者介绍说,所谓城乡教育一体化,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和“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2010年,成都被国务院确立为“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这为成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
成都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至2007年,该市总投资14.5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410所农村中小学,覆盖全市96%的乡镇。2009年,投入资金9849.5万元,通过重建、新建、改造校舍面积7万平方米,消除村小建制,统一建成农村寄宿制小学或乡镇中心校校区。到2011年底,全市所有的223个农村乡镇(街道)都将建成1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并以此带动村级幼儿园发展,实现农村幼教服务网络全覆盖。同时,全市所有街道(乡镇)都将实现至少有1所公益性幼儿园的目标。
城乡均衡不是平均,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为实现“高位均衡”,避免“千校一面”,成都市结合地区实际,打造了一批特色学校和区域发展模式。成都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表示,特色发展的理念,让成都市城乡教育形成了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素质教育新景象,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也让老百姓感受到区域内的学校没有好差之分,只有远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