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轻松备考 > 阅读文章

“发报”一词最初并非指“拍发电报”

阅读:14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8/30 10:20:35
分享到:

  中国的电报通信始于1871年。当时,英国、俄罗斯、丹麦铺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收发国际电报的水线,全长约2237海里。当时这些电讯线路是违反了清政府关于“不得登陆”的规定的,但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仍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铺设到吴淞口外的大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

  而无线电通信技术则是在1897年通过《时务报》刊出的一份英文译文正式引入中国。后至1911年,德商西门子德律风公司在北京东便门、南京狮子山两地设立无线电报机,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试验。  然而在此之前,“发报”一词却早已有之。显然其意并非是指“拍发电报”。

  在《曾国藩日记》中,便常有“发报”一词:咸丰十年六月十六日(1860年8月2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将总督府移驻祁门,“是日发报,到祁日期一摺、复奏左季高不入蜀一摺、调遣水师一摺,又密片一件”;十一月二十八日,“是日早发报,摺二件、片一件”;咸丰十一年一月二十四日,“申刻发报,二摺、二片、一单”;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八日(1861年11月10日),曾国藩得知湘军收复池州城,在日记中欣喜地写道:“是日午刻,闻池州府克复之信。遣人回东流取摺件,将在安庆发报。”十月十四日,“旋发报,摺三件,片四件”。  由此可见,《曾国藩日记》中“发报”一词系指“拜发奏报”。  有趣的是,十几年后,曾国藩在上海租界内实情观看“电报”通讯时,亦是赞不绝口,同时为自己早前所用“发报”一词洋洋得意。

     来源:网络  编辑:bingxue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