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再现】
1.岸是水的边界,是限制,也是规则;它象征着归宿,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寄托;饱含憧憬,写满孩童的梦想与期待;它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请以“岸”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距离,加适当的词或词组,补充题目。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思路爆破】
厦门中考作文题的命制一直遵循着二选一的模式:一为话题作文,一为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有时有启悟性的引言,有时没有;半命题作文,有时需要学生在“原生词”的前面,结合自己的体验,添加新词或新短语,有时则在后面添加。总的说来,这种命题方式恒定而灵动,熟悉而新鲜,能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和运思自由。
今年的话题是“岸”。尽管引言在逻辑上显得有些杂乱,如“是限制,也是规则”,意在突出对立,或相反相成,可实际上却几乎是意义的叠合;在形式上也没注意适当地对仗,如分句?④和??,无论是外形还是内质,均不对称。即使是外形相似的?④句和??句,也都未达到均齐、精致的境界,以致流畅的意脉,连贯的语势都未形成。但是,“自然之岸——人生之岸——历史之岸——理想之岸”的联想链条,还是让人勉强感受到了,这对写作不无启迪。
一、顺向立意。(1)弹跳式。如按照“自然之岸——人生之岸——理想之岸”的联想链,或叙事,或论述,或夹叙夹议,将自己对“岸”的思考不断升级。(2)钻探式。围绕一个点,深挖下去,将个性化的情思淋漓地表现出来。比如,既然说岸“象征着归宿,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寄托”,那么便可层层追问:岸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寄托,有何例证?岸为什么能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寄托?对此,“我”有何感受?
二、反向立意。岸在别人眼里,“饱含憧憬,写满孩童的梦想与期待”,可在某些“人”眼里也可能成为噩梦,伤心地。如童话中的美人鱼上岸后,等待她的是无尽的失望和痛苦;以水为生的渔民,或者海上闯荡的探险家们,上岸后等来的却可能是被驱赶,被杀戮;“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岸的美丽与可怖,安全与危险,是因人而异的。在你是良药,在别人则可能是毒药。生活中,有些父母一味将所谓的爱和幸福(岸的象征义)输送给孩子,结果却导致了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继而引发恐惧、焦虑,甚至以死抗争的现象还少吗?这样一来,对岸的象征义的解构,还可引发我们对爱、尊重、幸福的重新思考。
三、另辟新意。题中的省略号实际上为我们的思考与想象留下了极为广袤的空间,岸象征着友情,中不中?象征着接地气的生活,行不行?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完全可以!
半命题作文“距离”,实际上是变相的话题作文“距离”,只不过稍稍增加了点儿难度——添加适当的词或短语,使之成为显性的观点,或情意的“标识”“枢纽”。
对此题的写作,下述问题必须斟酌:1、谁和谁的距离?是人与人的,人与物的,还是人与现象的?2、距离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缩小,乃至消弭的?3、其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此类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这方面,无论是立意、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鲁迅的《故乡》,杨绛的《老王》都可资借鉴。
两篇文章的题目虽未涉及距离,但内质直指人与人的心灵距离。前者在“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这一总体架构下,将“我”和闰土的心灵距离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的过程揭示得异常清晰,并寄予了作者对人的“心灵生态”的深度思考;后者以“送”为全文的草蛇灰线,将契合表象下心灵错位的严重一下子抖落出来——老王视“我”为亲人,去世前还挣扎着到“我”家送鸡蛋和香油,可是“我”因害怕老王死在家中,连茶水都忘了端——明显是视老王为一个值得同情的外人。这构成了“我”后来一直愧怍不已的根本原因!
【考场佳作】
关于岸的回忆
周韵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学到《小石潭记》中的这些句子时,我的关于“岸”的回忆纷纷复苏了。
一、岸是界限
“回头是岸”。每当踏出寺院大门,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小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回头看。但我从未看到什么岸,所能看到的只有稀稀落落的僧侣,络绎不绝的香客,还有默然伫立的寺庙。
现在,年龄大了,学识提升了,也慢慢明白:其实,岸不是实指,而是象征。象征一道界限,一杆标尺,是提醒人们做事要坚守底线的警钟。“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是岸”正是要告诫人们:在欲望的驰逐中,要懂得及时悬崖勒马,以免失足。
岸不仅是存与亡的界限,更是人与兽的界限。岸,不仅考验着人的毅力、能力,更淬沥着一个人的操守和尊严!
二、岸是父母
小时候,父母是我心中的超人。可随着年龄渐长,朋友增多,眼界大开,父母不再那样高大了。
但是,天空并不总是晴朗。
眼界大开,并不意味着具有慧眼。有时,我也会浅陋,无知,招来没心没肺的嘲笑和蔑视,弄得自己胆怯,怀疑,连走路胸脯都不敢挺直。但每到这种时候,爸爸总会像知时节的好雨一样降临:“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是能不断地提醒自己,并付诸行动:走向完美!”
我也会和朋友起冲突。争吵,冷战,伤心。强装着笑颜回到家里,以一句没事来应付父母的询问,却被妈妈一眼识破:“还说没事,我是你妈,会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朋友吵架了?”所有的伪装瞬间被撕毁,只剩下一张泪眼婆娑的脸。
原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最懂自己的永远是父母。也许父母会老、会唠叨,有时甚至会令我们感到心烦,但他们仍是最爱我们的人,最了解我们的人,这真是天赐的福分。
岸就是父母啊!不论我走得再远,飞得再高,还是摔得再重,伤得再深,他们都能给你坚实的依靠,不尽的温暖和力量!
三、岸是希望
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在15岁那年,为了抓紧时间创作一首曲子,连续三晚都在寒冬中伏案创作。手冻僵了,呵一口热气暖暖,继续。但他辛辛苦苦熬制出来的曲子却被淘汰了,激情与付出在瞬间落了空。但他并没有在挫折面前低头,而是怀揣着希望,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
最终,他在世人的羡慕与敬仰中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这正像航海。从岸边出发,也许会遇到骇浪被迫停止,或返航,但是因为有后岸的支撑,前岸的引领,还是可以重新启航。
那前岸就是希望啊!
希望可以拯救一切,改变一切!“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即使身处逆境,即使垂垂老矣,可是因为有岸可盼,困难和衰老都算不了什么!
岸,不正是生生不息的希望么!
【名师点评】
本文是在河水之岸、佛家之“岸”、爱心之岸、希望之岸的联想链上,或追述往事,或征引名人轶事、诗句,进而巧妙、自然地将关于“岸”的人生思考融入字里行间。线索明晰,思考灵动,视野开阔,言语表现力颇为出色。
文章三个部分,有画面,有哲思,有层次,在结构上显得格外精致。尤其是哲思的生发,如“岸不仅是存与亡的界限,更是人与兽的界限。岸,不仅考验着人的毅力、能力,更淬沥着一个人的操守和尊严”,因为立足事实或现象,并牢牢忠于自我体验,所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一个初中生,思考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和深度,令人喜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