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答案二:
答: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应老师“矫健的步伐”比作“一阵风”,生动而形象,再现了应老师来到“我”面前时的轻盈状态。
显然,答案二优于答案一。原因是,答案二抓到了得分点“比喻”,答案一纵然下笔千言,却缺少“含金量”。
那么,如果将答案一中加入“比喻”这个所谓的得分点,会不会好些呢?请看答案一的修改版:
答: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应老师的状态,重点写了应老师的步伐,像风一样,又用了一个“飘”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应老师走到“我”面前的样子。
对比两个答案:
答案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应老师“矫健的步伐”比作“一阵风”,生动而形象,再现了应老师来到“我”面前时的轻盈状态。
答案一修改版: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应老师状态,重点写了应老师的步伐,像风一样,又用了一个“飘”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应老师走到“我”面前的样子。
不难看出,相比之下,答案二依旧优于答案一。尽管答案一勉强植入了“比喻”二字,但却没有明确指出,比喻在句中是如何形成的,没有指出本体与喻体各是什么。此外,答案一虽已经过修改,但答题内容依旧冗杂,没有层次,反观答案二,整个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指明修辞手法名称及其在句中的使用现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应老师“矫健的步伐”比作“一阵风”,
②指明修辞手法固有的表达效果——生动而形象
③从内容和主旨层面进一步阐述效果——再现了应老师来到“我”面前时的轻盈状态。
通过这番分析,我们不妨告诉我们的女孩子们,以后遇到分析修辞手法的词句理解题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简明而清晰地组合答案:
①指明修辞手法名称及其在句中的使用现状
②指明修辞手法固有的表达效果(一般就是些套话,如排比则是“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情感”等)
③从内容和主旨层面进一步阐述效果
如上所述,将答题过程规则化、条文化,就如同给女生的答题套上了紧箍咒。如此,就不怕她们“我手写我心”,在写答案时,落花流水、信马由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