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轻松备考 > 阅读文章

初中语文学习十四问之七:如何对付孩子学语文时的牢骚

阅读:9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7/30 15:41:02
分享到:

孩子在学语文时,总有这样那样的牢骚。我这里择其共性,简要回答一下,大家也可以据此答复孩子:

孩子说:现在这些阅读题都是出题人自己想出来的,作者本人都没这个想法。你看,韩寒、郑渊洁都曾经讽刺过阅读题的出题方法。连作家本人都这么说,为什么还要我们做阅读题?

老应答:小家伙,你可能并不知道,文学理论上有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作者都只是文本的第一作者,当一个文本转到另一个人手中,这位阅读者便可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对文本内涵进行再解读。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能完全拥有对文本的解释权。因此,鲁迅曾有一句名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就通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即使是作家本人出面反驳,也不能完全否定阅读题的意义。

孩子说:既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还要我们做阅读题?我就不能拥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吗?

老应答:小家伙,你可以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但你心中的哈姆雷特是戴着镣铐的哈姆雷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你阅读的这个文本后面,还有几道题目,它们个个是充满心机和设计的语言,就想镣铐一样,限制着你对文本的理解。比如,词句理解题吧,你本来可以从任一角度欣赏文本的文采,但有些题目却要你选择一个动词进行分析,记住哦,是一个动词,所以,你分析了两个动词不给分,分析了一个非动词也不会有分,这一个动词就是你发言的关键所在。再如阅读题最后一题谈作品感受,这种题目一般都有这样一个要求——“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你的答案一定要死扣文章主旨或是主要情节,要含带文章的关键词,不能当真随意发挥。

这种围绕主题和“Keywords”来进行答题的训练,其实是语言能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和任何一个人谈话、写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主题,都必须将笔墨集中在你想呈现的“Keywords”上。你是不是很讨厌老人家漫无边际的说教?原因是他们的陈述没有主题和“Keywords”,只是絮絮叨叨。你想不想和别人谈笑风生?那么,你的陈述就必须要有主题和“Keywords”。而这种功夫的训练,就始于这些讨厌的阅读题。

孩子说:我不想写作文,现在的作文都是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连开头结尾接哪几句话,老师都给你规定好了,还有什么意思呢?

     来源:网络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