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功利”语文课扼杀学生审美及情感能力

阅读:35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1/24 14:50:06
分享到:
近日,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都刊发了一则报道,提及一项历时五年、覆盖全国城乡2.5万名青少年的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各类情感发展不平衡。其中,生活幸福感、成就感和爱国感等较高,而艺术美感、道德正直感和人际合作感等明显较低。专家认为,这一青少年群体情感状况,与长期存在的“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有关。而依笔者看,这种教育失衡,也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走向歧路有关。
 文学在当今社会不受重视,无需置疑。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没有挽狂澜于既倒,反而起着雪上加霜的负作用——现在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当数学课一样教,学语文变成了无休止的做试题。以作文课为例,不少老师教作文,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几篇所谓的“母题作文”,然后教学生以此类推,掌握对付某一类作文的思路。在这样的套题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趋于简单与僵化,而基于感知和理解能力之上的综合写作能力则不断退化。
 这还不算最糟糕的。在全社会都信奉“实用主义”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竟也趋于功利化。很多年轻老师不再愿意花时间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在教学中只强调语文的认知性、实用性特点。老师们无视文学作品在展现母语魅力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无视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知、情、意多方面发展所蕴含的丰富养料。如果这类老师承认自己教法“偷懒”也就罢了,不料其中却有人大言不惭,认为自己的教法完全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方向和要求。
 笔者查阅《课标》后发现,其中确实明确写道,“高中生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但紧接着,《课标》大篇幅谈论的是语文之于审美教育的功能。换言之,《课标》这一节,重点是要探究语文教学在体现实用性、审美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平衡问题。
 针对当前学生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语文课本应用一些文学性强的作品去滋养学生的心灵。只可惜,好好的《课标》在演绎过程中被唱歪了“经”。时至今日,更有一些人认为,现今语文教材文学作品篇幅过大,导致学生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但这些人却没有深入思考:现在的中学里,上语文课的老师,恰恰缺乏文学修养。面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他们教不出文学味,要么把文学性简单归结为几种表现技巧和手法,要么用一种机械、狭隘的思维方式来教学,抽干了文学作品本来有血有肉的生命。再加以无休止的数学式的习题操练,彻底败坏了学生学语文的乐趣。语文的乐趣。
 经常听人说,大部分人将来不当作家,所以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学不必凸显文学性。殊不知,文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并不是为将来的职业文学家提供后备人才,它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是对人的生活经验的唤醒与拓宽,是为辩证思维的展开提供充分的语境。从母语角度言,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家园的归宿感。在当下社会普遍呈现急功近利的潮流下,文学教育不啻为抵御这种过于浅薄的功利主义的武器,也是对另一种可能的美好生活前景的生动展现。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