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多个不同环节。所以如何适当的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非常关键。教师可适当的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地图,并将它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教学因图设景以图叙史
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差这是历史教学中一个严重问题,该如何弥补呢?我认为作为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这不仅是中学历史教师运用历史地图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历史地图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以历史地图为依托,以教材为资源,在因图释疑、以图叙史的基础上信图求义,就能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因图释疑,培养认知能力,夯实基础
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比较直观形象,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地图主要有:疆域图、地形图、路线图等。历史地图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充分运用各种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比如老师在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知识时,必须使学生形成“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出使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并对认识其历史作用创造了条件。如果离开历史地图,仅靠老师讲述,则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山脉、河流等方面,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或者某些国家发展的不同特点,一定的地理条件也会直接影响着某些具体的历史活动。如教师讲授中国古代史《春秋五霸》一课时,可使用《春秋五霸》形势图,先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齐、秦、楚、晋、宋五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应不难发现五国称霸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齐、秦两国称霸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那么齐、秦两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其称霸的基础。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地图既加深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又培养了认知能力。
二、因图设景,扩展认知空间,启迪智慧
历史地图是以点、线、面的组合以及与其他特定符号的配合来表述历史的,这对中学生来说,识图有较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历史地图内容,描绘创设具体可感的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进而走进历史,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地图的信息,扩展历史认知空间,发展历史学科能力。
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弄清楚不太容易,此时老师不妨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再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写下来,并提问“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长征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学习他们?”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并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国家,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现象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历史知识了。
再如:《中国历史》第二册中学习到的“隋朝大运河”是一个教学重点,需要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划分的四段,沟通的五河,但光死记这些文字,容易混而且记不牢固,而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地图来记忆既准确又牢固。而且大运河今天仍发挥着功效,对比今天的大运河,看有什么变化?这也是历史考试常考的题型,学生通过古今大运河图的对照,很容易得出:南北起止点的古今地名不同,河道由弯曲变直短,作用也不同:隋运河主要作用是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交流,而今天的大运河主要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起重大作用。通过这样的古今地图对比,学生不但记忆了历史知识,而且认识了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作用,从而更激发起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材中讲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战,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然而具体的原因教材却并未提及。但通过《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就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样,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战略战术上的英明领导,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三、因图叙史,展现认知过程,陶冶情操
情感教育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用好历史地图,结合教学内容的讲述达到以图启智,以图激情的教学目的。
1、以图叙史,启智创新。
历史地图对教学内容的反映是以平面的形式展现文字的描述。但这一平面仍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的语言弥补历史地图缺乏可感性的不足,比如,我们在讲秦长城时,就可描绘长城所见之处既有崇山峻岭,又有茂林荒漠,人们修长城既有炎炎烈日的暴晒,又有风霜雪雨的吹打,这样学生就自然能够体会人们修长城的艰辛,秦统治者的残暴,从而激起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暴力行为的仇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凭借历史地图进一步设问:秦修长城的目的何在?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修长城行不行?如果行我们能为秦始皇提什么建议?通过这些设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在为秦始皇提建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提出诸如与匈奴修好,将修长城的人力、物力用来修建水利工程等设想,这样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也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2、以图叙史,激起养德。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我们不可能再现历史的真实面目,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像历史插图就成为我们进行直观教学的最好凭借。比如讲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就导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两幅图片,描绘其宏大的规模、美妙绝伦的石雕艺术,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的人物面容,经过一番生动的描述,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在此基础上深挖教材的德育因素,通过设问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诱导,这样大规模的石雕佛像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说明我国当时的绘画、石雕艺术达到了什么水平?我们今天怎样做才能将其发扬光大?这一系列设问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养成高尚的人文情感。历史教学的德育情感得到发挥。
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夹带着西方各种文化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这时,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已成为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我认为注重历史地图的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