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那么,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呢?这就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1、概念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师范领域出现的,在我国尚属较新领域,近年来对之系统研究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活动过程。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二者有机的统一。
2、类型
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课前反思)——学什么
比如:《力的合成》一课,原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后来备课时就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怎么学
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当讲到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打好纸带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加速度时,原来认为学生基础较差,只设计了一种方法,请一位学生回答,结果他却说出了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后来,我经过很短暂的反思后,立刻表扬了他,并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方法?如果有,哪一种最好?这时,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结果学生们想出了四种方法,通过比较,确定出一种最好的方法,计算出了自由落体加速度。这样,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课后反思)——学会没有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哪些教学环节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要真正实施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必须养成在教学中自觉反思的习惯,知晓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反思什么”,并懂得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
1、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养成了反思习惯的教师,心理上有一道“警戒线”,它会随时提醒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或遇到特定刺激(如困难、问题等)便自然进入反思状态。
2、知晓反思的内容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教学技术,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2)教学理念,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3)教学伦理,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3、掌握反思的策略
(1)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记下对以下一些问题的回答:在这段时间的教学生活中,我感到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的时刻——这一时刻我对自己说:这是做一个教师的本来面目吗?我在教学中所做的事情,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哪些我将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教学后记可以一周一回顾,也可一触即记。
(2)教学录像。录像反思策略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3)同伴观察。即有目的地邀请同伴观察,听同伴真实客观的评判,做出反思。
我们在运用以上反思策略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时,要做到“三忌”:一忌形式主义;二忌空泛冗长;三忌失真失用。此外,自己撰写的反思记录应常翻、常研,做到温故知新,以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反思性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高效性,值得广大教师去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