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是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和创新,学会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的物理知识,既有物理现象与物理概念,又有物理规律与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而在作为学习载体的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演示实验应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演示实验是为配合教学内容而主要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无论是展示现象、导出概念、发现规律,还是呈现方法,都有着其它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能更好地展现演示实验的效果,笔者认为,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应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演示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有自己探究思考的空间,而不能直接将学生领到教师预先设定好的结果中去。
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笔者认为,演示实验应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而不能为了某个结果而做演示实验。因为过程是现象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过程,才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观察海波熔化”实验中,很清楚实验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48℃。做这个实验时,首先要叫几个学生参与操作和近距离观察,如搅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观察海波的状态变化等,以避免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然后,让一位同学将温度变化与状态变化情况记录在黑板上,提醒所有学生注意将温度变化与状态变化进行对比。在整个对该实验过程的体验中,学生将发现“温度上升至48℃时保持了一段时间不再上升”、“温度不变之前温度在上升,海波保持固态不变,温度不变的时间里却由固态慢慢变为液态,当全变为液态时温度又开始上升了”等特点。在通过体验实验过程而发现了上述特点后,再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回答“海波熔化时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该温度是多少?什么是熔点?”、“海波熔化是指哪一个过程?”、“海波熔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等问题时就比教师做完后就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容易理解了。通过把实验过程突出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有突出实验过程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就相当于看热闹,只是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某些满足而已。
第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对学生实施适时、合理的启发,既不是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也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时,首先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其次注意适时启发,再次注意循序渐进的启发和从正反两方面的启发,这为后来的启发式教学艺术奠定了基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只要有可能,教学法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在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思考中,如果将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向既定结论,学生将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如果完全让学生任意发挥,信马由缰,则很可能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在演示实验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而合理的启发,这样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怎样才能做到适时而合理的启发呢?
首先,要以趣激疑,也就是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是启发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兴趣。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集中精力、坚忍不拔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其次,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即要从方法上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比如当学生的思维处在十字路口时,教师就要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引导了。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启发式教学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演示实验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再次,在进行启发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像、思维等多种能力。
第三,演示实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器材上都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直观明显,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从而更加乐意去思考和想象。
鸡蛋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会觉得物理课堂与自己很近。所以,利用鸡蛋能做很多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演示实验。例如: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有关。
上述举出的只是让演示实验生活化的有限几个例子,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只要我们善于和乐于到生活中去发现,就能找到更多这方面的素材,使我们的演示实验更加成功。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很多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感受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将直接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切实重视演示实验,让中学物理课堂更加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和生活化特征,应是每个中学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