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之浅见

阅读:9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5/21 10:45:35
分享到: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人通过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探讨,力图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框架,也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据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引起兴趣,促进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漂浮在海面上的万吨巨轮、节日里放飞的气球、在死海里悠闲读书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2、结合经验,大胆猜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研究的课题作出大胆的有根据的猜想和假设,而不必去追究推测的理由,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时假设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去认识。例如,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一课中,学生提出的猜想有:浮力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密度、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密度五个因素有关。我首先对于他们敢于猜想做了肯定,并鼓励他们用实验检验。猜想本不言对错,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
  3、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作出猜想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和设计。在这里,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不能说得太多,甚至完全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随心所欲。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这是探究过程的关键,一般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实验设计思路渗透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a、端正态度——正确操作、读数,这是保证探究结果的前提。b、科学性——采用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等方法。c、求实精神——尊重实验结果。组内的角色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可以各抒己见、质疑,从而营造了学生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数据处理时,根据取得的原始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结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努力创设“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2、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符合教学和学生的情况
  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从而增加探究的难度。
  3、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合理指导结合起来

  我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讨论、猜想液体压强规律,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液体压强规律。但是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到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只好临时调整教法,效果不佳。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上《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增加了教师的引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有选择地进行分组实验。在正确的引导下,在活泼的气氛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来源:网络  编辑:xhz262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