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品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等要素构成,其中,科学品质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这将有助于他们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就培养方式而言,情感教育的渗透无疑是终南捷径。
1 以“情”育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良好的科学品质是以良好的情感作为基础的。情感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的良好情感大部分来源于教师的情感熏陶,师生的交流是最好的情感熏陶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最有效的。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更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惯用的说教式的“讲述式”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相交流的“谈话法”来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科学知识,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良好科学品质的基础。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由此即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外活动中的师生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在课余休息时、举行某些课外活动时、当晚班时等都可以进行。这样,通过师生交流就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有了情感的基础,就会有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这样可以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基础的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