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道所提供的信息看,安徽省教育部门所采取的教材采购、配送方式,属于后一本账,政府花1000万,然后“得到”20万“让利”,再“投入”义务教育。而前一本账,则仅仅只需政府花750万元,就配送好教材。也就是说,100万册定价是可进一步用于购买免费教材、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吗? 提起中小学的教材采购、发行,各个环节的“返点”让利一直是公开的秘密。简而言之,“返点”有“明返”、 “暗返”之分,也有返给公家和私人之别。明返就是返给公家,暗返则是返给个人。一般来说,返给个人,有一定的风险,我国刑法修正案已将教师收受回扣,列为商业贿赂罪问罪;返给公家,则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上交公家的上级财务,二是作为公家小集体的“小金库”,三是公家有关参与人员私分“小金库”。
第一种情况,完全符合现行规定,没有“任何问题”(就如安徽省教育厅在情况说明会上提到的2%让利),第二种情况,只有小金库,没私分,就违规违纪但不违法,第三种情况,则涉及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 很显然,用公家的方式,来操作“返点”,是“最保险”的方式,也是符合现行规定的方式——安徽教育部门一直声称目前的操作不违规。这就是:由一家合法经营的企业,来经营发行,以收取发行费的方式,来明明白白地接受“返点”。至于收取来的“发行费”再进行怎样的“分配”,已经远离公众视线了。 看明了这一点,也就知道明明可以按低折扣进书给学生,但却通过发行公司按低折扣进货,用全价与政府部门结算的奥妙。在这种思路下,一些地方所宣称的推广循环免费教材,只是停留在口头——每本教材每年都要进行一番小修改,修改之后必须购买新的,怎可循环得起来?总之,就这样,有关部门“规规矩矩”与“自己”做起生意,赚得盆满懵K裕诨赜谑保缘美碇逼场 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免学杂费,书本费也逐渐纳入免费的范畴。按10元的教材,采取出版机构配送方式,政府可节约经费230万!
这是小学生都能算的简单应用题。可政府部门的官员们似乎不会算。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现在政府部门都不是在说教育经费不足,要“提高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为何却愿意采取这么不精打细算的模式呢?那节约的230万,不是可进一步用于购买免费教材、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