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一、考试目的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国家和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历史学科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应有利于贯彻新课改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检查和评价初中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具有学习潜能的新生。
三、命题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基础性原则。试题要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常识,历史文化素养的考查(如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注重对学生应用历史基本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学科主体知识的同时,注意考查知识的覆盖面,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三)科学性原则。试题内容要准确无误,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比例合理,难易程度得当;试题要反映出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四)发展性原则。试题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升上高中阶段学习或进入和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五)时代性原则。试题反映历史学科具有过去与现在紧密连接的特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六)人文性原则。试题体现历史人文学科的特点;试卷设计在体现严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语言富有亲和力。
四、考试内容范围与能力要求
(一)考试范围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历史)的相关规定,结合柳州市的实际情况,柳州市列入2014年初中历史学科毕业升学的考试范围为八、九年级。具体范围如下
1.中国近现代史
(1)八上(18课)
正文部分:第1、2、3、4、5、6、7、8、10、11、12、13、14、15、16、17、19、20课。
小字部分:
①P25:最后一.段小字:关于洋务派兴办海军的基本史实,筹建的四支海军名称,其中北洋舰队的地位。
②P26:第一段小字:关于京师同文馆举办史实的描述。第二段小字:洋务运动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例子。
③P29第2段小字:维新派推进维新变法活动的史实。
④P34:方框内的小字,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含义。
⑤P36:第一段小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描述。
⑥P52:方框内的小字: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⑦P81:第二段小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经过。
(2)八下(13课)
正文部分:第1、2、3、5、6、7、8、10、11、12、16、19、20课。
小字部分:不考。
2.世界史
(1)九上(15课)
正文部分:第2、6、8、9、10、11、12、16、17、18、19、20、22、23、24课。
小字部分:
①P55:最后一段小字:《独立宣言》的引言
②P65:方框中内的小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
③P117:方框、最后一段小字以及P118第一段小字:美德两国经济
(2)九下(12课)
正文部分:第1、2、3、4、5、6、7、10、13、17、18、20课
小字部分:
①P41:最后两段小字,《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内容。
②P56:最后一段:欧共体形成的原因。
③P97:方框内的小字,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原因和目的。
(二)考试的能力要求
主要从三个层次考察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以能力为取向,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试题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具体是: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知道历史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②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了解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③了解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要求考生通过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④运用相应的历史学科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⑤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理性,即接触历史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通过试题提供材料,获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并综合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理解、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从而解决相关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运用学科思维,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方法,积累平时所学及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
①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了解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形成崇尚科学意识、确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③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考试形式与时长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组卷方式:政史同堂分卷;考试时长:120分钟。
六、试卷结构
(一)题型及赋分
试题分为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 (选择题)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主观题(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题型包括材料题、读图题、填表题、简答题、探究题等。
(二)试题难度比例:整卷难度为0.70左右。容易题∶中等题∶难题=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