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更感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激活思维,强化记忆。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从已知知识的情境进入更新知识的情境,学生随着设置得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联系生活,探究习题
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课堂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大家将从这里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接着再引入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又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说明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探究式习题的兴趣越来越高。
三、学以致用,整合学科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如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以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道:“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