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目的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语文学科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要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三、命题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导向性。试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教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注重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做到考试内容与形式科学,符合考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试题难易适当,表述正确;试卷结构科学、合理、规范;试题具备较高信度、效度和良好的区分度。
(三)注重基础性。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要考查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状况,考查阅读与语言积累的质与量,考查语感形成水平与思维品质,突出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注重能力立意。试题内容要课内课外相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
(五)体现教育性。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有机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引导关注现实,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引导珍视人类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考试范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参照当地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教材。 五、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考语文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注重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重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考查阅读与积累的质与量,考查语感形成水平与思维品质,特别是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见闻、体验和思想的能力。
中考语文要求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四个不同层级,考试内容大致分为五大板块。具体如下:
(一)能力层级
1.识记。指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与识别,包括对语文知识术语概念、语文知识运用规则的的记忆和识别,对要求熟记、背诵的语言材料(词语的音形义、段落篇章)的记忆和识别。
2.理解。指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语言的能力,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包括对语文知识概念的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对语句表层意义的诠释,对语言深层涵义的阐述或推断,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对文章中心(主旨)、结构、技法的分与综合等。
3.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能将语文知识直接用于新的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文言文的翻译、论述题、仿写、作文等。
4.评价。包括评价、鉴赏,能对不同层次的语言材料、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技能或风格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评价或鉴赏。
对以上四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
1.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考查的内容包括:常用字的音、形、义的辨识、常用词语(含成语)的运用、语句的规范表达(含标点符号)、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及经典篇段的默写、课外阅读积累等。
词语、语句的考查宜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语法、修辞知识,选材兼顾课内外;文学文化常识考查为教材涉及的内容;默写主要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今优秀诗(词)文选材;课外阅读的考查以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为主,适当兼顾日常积累。
2.古诗文阅读
(1)古诗词阅读
古代诗词阅读的考查,侧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诗词中的形象;欣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分析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2)文言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判断文言句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如“之、其、于、以、而”等)的基本用法;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评价。
古诗文阅读考查的素材以课内为主,适当向课外拓展。
3.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摘录、批注、制作卡片等)和阅读习惯;考查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阅读记叙类文章,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感受、评价作品中的形象,品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要求把握文章说明对象,提取文本信息,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
(3)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并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阐述。能归纳文本要点,理解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以及它们的作用。
阅读材料的规范,力求文质兼美。
4.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主要体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利用已有信息和资料,提出假设或观点等。
5.写作
要求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作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要求做到文体规范、中心明确、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标点正确、书写清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作文的命题力求有新意,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不设审题障碍。
六、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七、试卷结构
(一)试卷基本框架
全卷由卷Ⅰ和卷Ⅱ组成。卷Ⅰ为选择题,赋分24分。卷Ⅱ为非选择题,赋分为96分。整份试题共 23~25小题,试卷长度约6000个字符。第Ⅰ卷包括: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一)及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第Ⅱ卷包括:文言文阅读(非选择题)、古诗词鉴赏、古诗文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二)及写作。各地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试卷框架。
(二)各部分内容赋分比例
1.积累与运用,约占10%。
2.名句名篇默写,约占8%。
3.古诗文阅读,约占14%。
4.现代文阅读,约占18%。
5.综合性学习,约8%
6.作文,约占42%。
(三)试卷难度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难度在 0.7 以上)、中等题(难度在 0.35~0.7之间)和较难题(难度在 0.35 以下),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6:3:1。整卷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