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北海]2014年中考说明 历史

阅读:11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4/22 10:37:38
分享到:
一、考试性质
2014年中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体中考学生参加的具有选拔考试和毕业水平测 试“两考合一”性质的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考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更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考试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宗旨,力求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认真学习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质量提高。通过考试的形式考查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试题注意与社会现实及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具有人文性和开放性。
三、考试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 学习打好基础。
2.科学性原则:试题内容要准确无误,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比例合理,难易程度得当;试题要反映出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原则:试题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升上高中阶段学习或进入和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4.综合性原则:试题要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常识,历史文化素养的考查(如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注重对学生应用历史基本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学科主体知识的同时,注意考查知识的覆盖面,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5.时代性原则:试题反映历史学科具有过去与现在紧密连接的特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和 学生生活的联系。
6.人文性原则:试题体现历史人文学科的特点;试卷设计在体现严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语言富有亲和力。
 
四、考试范围及能力要求
 
(一)考试范围:
1.考试范围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课本正文部分内容,各册的内容有所删减。
2.考试的具体内容
(1)八年级《中国 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2)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20课    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二)能力要求:主要从三个层次考察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以能力为取向,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具体是: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知道历史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②了解历史的 时序,初步了解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③了解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要求考生通过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④运用相应的历史学科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⑤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理性,即接触历史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通过试题提供材料,获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并综合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理解、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从而解决相关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运用学科思维,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方法,积累平时所学及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考查
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了解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形成崇尚科学意识、确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
 
六、中考试卷结构
1.试卷题型、题量及赋分
试题分为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主观题(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题型包括材料题、探究题。试题总赋分60分。
2.试题难度 难度为0.70±0.03,按照试题分值计算,容易题∶中等题∶难题=7∶2∶1。
     来源:网络  编辑:xhz262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