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科学课的课堂在哪里

阅读:47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0/26 22:30:59
分享到:

 

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每位教师地学生进行培养的必要素质。现代化教育逐步趋向于组织的世界化、统一化,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教的一项重大措施。但是在乡下农村学校,没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硬件的现代化,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呢?大自然课堂!它是农村山区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得力“助手”!
一、大自然给学生以思想熏陶,促进创造欲望的基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求知欲就是从自己对事物的“思”,对事物的“疑”促使的。创造出是从这里起步!大自然以其阔野的胸膛、敞开的胸怀、幽幽的黑洞、茫茫的知识海洋,诱引着下一代人来探索创造。
 “有欲望才能有前进”,欲望能促使学生改革、创新。然,欲望的促使需要教师熏陶,需要环境的熏陶。而大自然课堂下好能形象地的、生动的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促立在环境熏陶之中,从而心灵受到感悟。
1、古人故事,立创造思想
思想的进步代表着人类的进步,思想的开放改变了人类发展道路,思想的创新指引了人类开拓探索。人都有思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学生也一样,但他们的思想是简单、单纯,还不能由表及里的挖掘事物本质,还不能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如同一张薄膜隔阂着。如何冲破这张压制创造精神、创造意识的薄膜,取得创造呢?
大自然课堂是广泛、开阔的,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机会,它时时处处都存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极大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如《草质茎和木质茎》,带着学生到野外去,深入大自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回途路中,学生不小心把手划破了,我一边帮学生包扎,一边就让学生观察这小草,之后,我又给学生讲了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这样一件小事,便成了我的一次机会,即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锻炼了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的创新之门终于开启。在教学《竹子》时,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竹林里实地观察时,在路上,我请同学们随便说说竹子的用处,有一学生说:“竹子可以做笛子。”这时我又抓住机会,向学生讲了笛子发明的故事,这时候有一位学生拉起身边的一棵小草,“嘀、嘀、嘀”吹着,并说:“老师,老师,我发明了‘草笛’了!”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我却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大胆发挥想象。
2、情境陶冶,促创造思想
大自然是各式各样、五彩嫔纷的。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相关的情景,触发学生产生探索求知事物的迫切心情,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励他们创造的兴趣。如教学《岩石的风化》时,带学生到处观察风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风化这一概念,深入理解风化知识。体会中,适时的加以引导“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东西不受风化吗?”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积极的开发学生智力,改变现实不足之处创造新的事物,逐步的促立学生的创新思想,不断激励创新欲望。
二、大自然提供学生激活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场所
创造就是要求异,改革现实的不足。从一个事物向与之相关的各方面渗透、扩散。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就等于给智慧以翅膀,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大自然事物万千,形态各异,可以直观开形象,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大胆的想象
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异想天开都是创造之本。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自然界中事物的奇异现象,启发学生打开想象之门,异想天开,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自然界事物的千姿百态,为学生提供大量想象素材,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能想出稀奇古怪的事物。在一次常识兴趣课中,我带着学生到大自然里去观光、畅谈。走过一口池塘,我顺手指着这口池塘说:“你根据这口池塘进行畅想吗?”一下子,“鱼会飞了。”“虾成了武士了。”“水里有水晶宫。”……想象的大门开启了,创造的意识提高了。而在一次“观蚕”活动中,我适时的问:“蚕丝有什么作用?”学生的积极讨论,大胆想象。而此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为什么不用蜘蛛的丝呢?”大家都是一惊,对啊,患得患失丝为什么不能用呢?大家又是答案万千,各抒己见,我却黯然自喜。
2、“无理”的好奇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我其时学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才能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改变、解决现在的凝惑。而强烈好奇心是一个人主动探索研究事物、获得新发现的动力。著名的科学家瓦特,就是小时候对烧开水时蒸汽将壶盖向上顶起来的现象觉得好奇,从而长大后他改良了蒸汽机。还有爱迪生,他的多项发明不也都是对事物的好奇所创造出来的吗。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自然界姿态万千的现象,更加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展开思维;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自我成功之乐,并使学生自觉地去追求再创造;依次反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更加提高创造创新意识。比如: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会游?天空怎么会打雷?怎么会有闪电?怎么会下雨?还有天上的星星怎么会“眨眼睛 ”呢?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变幻莫测。创造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一个人有疑,有好奇心,并能积极的去解决,那么疑问和好奇将会为你创造出一切。
三、大自然物产丰富,是寻找创造材料的好去处
医药家认为:自然界中的草都是药,那么我们认为自然界中的“废物”都是“宝”。到处堆放的“垃圾”、生活废品都可以再一次利用,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一针一线都是我们再利用、再创造的好材料。生活中遗弃的,自然界给废弃的,所有的这些创造材料都是那么的普遍的存在。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