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如果前面重在愉悦性的知识传授和意境熏陶的话,那么此时就应注重对学生的技能、思维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的训练,亦即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
进行思维爆破的能力,使其思维向多方面延展。比如在《赤壁怀古》中,“豪放词”的特点以及“词的意境”是文中的两个“知识点”,如果对第一个知识点“豪放词的特点”(雄奇壮阔的景象、场面、充沛昂扬的感情等)进行正面发散,我们就很容易在“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的昂扬激情带动下,领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所蕴含的激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以及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超凡情景。他们所描绘的对象,形式上都具有体积、数量和力量的无比巨大等特点,从而给主体以威压,以恐怖,甚至痛苦,而主体对威压、恐怖等的超越便确定了主体的尊严并从而产生快感。这样学生的思维在对“豪放词”的体悟中,就可将触须分散到其他的艺术角落并获得发散,找到归宿,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训练。
如果对《赤壁怀古》所体现的豪放词的特点进行逆向思维,反向发散,我们就激发学生进入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中,体验婉约词细腻、委婉的风格特色。当然还可对“豪放风格”进行诸如作家、作品、文体、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发散,知识迁移等。
这样对“知识点”的突破,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焦点转到另一个焦点,精神消除了部分疲劳,保持了亢奋的状态,从而掀起第二个高潮。第二个高潮的形成,教学也就宣告基本成功了。
四、有力的结尾
第一、二次高潮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但要使这堂课更加完美且具有袅袅余音,“声已尽而韵不歇”,总结和第二次悬念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使课文之轮廓刻印在学生的心目中,使学生在这过程中重
温课文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借此有的放矢地给课文“锦上添花”,激起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因为每篇课文除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规定的知识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训练,但它们又与课文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把它们作为美妙的弦外之音,恰当地接在两个高潮后,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起和保护其旺盛的求知欲望。
教学《赤壁怀古》,教师在创设了意境,掀起了课堂的两次高潮之后,已是一堂课的尾声了。这时,教师在用精练的语言就创设的意境对课文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时,可要求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这样将再次给学生造成饥渴的心理冲动,从而启迪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思考,切入到人生观的思考当中,将课文学习引向深入。
虽然语文教学无定法,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把握其规律,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科学安排教学环节,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