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基础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均衡的城市,小升初真正的派位分配,生源质量均衡,所以虽然有所谓的重点校,但大家差距不大,实力有得拼,一个表现就是每年的中考成绩学校排名都是不同的,而不是固定的那几个重点学校包揽。有网友认为,大家看到的学校成绩差异是生源质量的差异而不是师资的差异。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我不赞同“名校进京”的做法。我觉得每个地区都应彰显每个地区的教育特色。一味地模仿、引进先进教育地区的教育模式只会是“东施效颦”。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要依照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既然高考都实行各地单独命题,就说明了各地的教育情况是不一样的。你北京引入这么多各地名校,很让人怀疑有借名校名声赚钱的意图。如果我是孩子家长,我是不会把孩子送入这些“进京名校”的。因为我要的不是虚荣,而是孩子到底能否从有别于自己本土的教学模式中学到什么。——林思婕。
人们都有一颗平等、关爱他人之心,但是种种“社会现实”干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高等教育本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业,但是培养的结果却是“大跌眼镜”,因而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人才观应该及早转变。——岳晓方。
北京的本土教育资源就比地方的丰富优质,像清华附中、北京四中、人大附中这些全国顶尖的高中都坐落在北京,加上北京有充足的优秀教师,而且高考政策也偏向北京户籍的学生,很明显拥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享受的优质教育机会远远大于地方孩子。当然北京作为首都教育资源自然要比地方丰富,但是在中国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可能只是北京一处,全国都把自己教育资源汇入首都,造成地方教育资源流失,首度与地方差距拉大,那么我们常常呼吁的教育公平如何体现呢。北京本身就有大量的名师名校,相比起引进教育资源的巨大成本不如考虑本土培养更多的名师,北京本地学校学习地方名校的管理机制、教育理念,改进本地学校的教育,这样更贴合实际。——高欣婷。
教育体制一直都是中国所应该担忧的问题,各地区教育资源的悬殊,教育质量的差距,都造成了全国上下教育水平不平衡的现象。而知名中学进京接受教育,虽然是能够有效地帮助这些学校精益求精,使得人才更加辈出,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同样也给其他那些不能被称为知名中学的学校带来有形的压力,不利于统一平衡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点根本,因此不能仅仅使好的更好,造成更加严峻的“两级差距”,这对一本分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于瑶瑶。
北京毫无疑问有着中国最丰厚的教育资源,有着最优惠的教育政策。这些都是地方比不了、也是比不上的。现在又引进了地方上拔尖的学校,这无疑意味着北京的孩子又获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地方则不仅会让优秀教师人才流失,更使本地的孩子得不到平等的教育。教育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前的极为重要的一步。各地因为分数不同导致升学的优劣差异已经让年轻的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不公,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则又加剧了这种感受。——贝拉。
前不久同门聚会,导师在饭局上讲,现在的教育不公愈演愈烈了,去年搞自主招生,系里要录20个学生,结果大半都是北京的,其他也多半是城市的;只有一个来自农村的,还是导师组考虑到公平问题平衡的结果。想想也是,北京的孩子占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加之有机会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如奥运、国庆阅兵),视野相对开阔,在这种开放性的考试中当然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今不考虑将教育资源平均化,反而要将更多的名校引入北京,真是有点“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的味道(《马太福音》)。——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