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调节好中学生的心理负荷呢?
(一)必须正确认识心理负荷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普遍超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应注重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然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适度的心理负荷对中学生来说则是一个激励因素。因此,调节中学生心理负荷的原则应是:减轻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中学生创立适度的心理负荷。
(二)注重中学生生活环境的优化
各种不同环境,以及同一环境下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紧张刺激物”不尽相同,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也会不完全相同。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有高有低,对“外界刺激物”反应差异很大。因此,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只能从总体上说。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不仅指消除对中学生起消极作用的“紧张刺激物”;而且包括为中学生创设积极的“紧张刺激物”。
1.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社会有这么一种倾向,即认为中学生只有进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才是人才,这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认为,中学是基础教育,培养大学生只是中学的一个任务,而不是全部。升学率当然应该追求,但前提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违反了这一原则,追求升学率就成为消极的“紧张刺激物”。
2.消除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良环境,为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目前,各种书刊、杂志、录音及录像等对中学生影响很大,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中学生模仿其中人物,产生了角色倒错,淡化了学生角色意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我们要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艺作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不可放任自流。
3.消除“一切向钱看”的倾向。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使他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介入了金钱这一因素。我们应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引导好他们的活动。
4.消除“学生=读书”的意识。传统的观念是,学生天生就是读书,上大学就是中学生的全部追求。这种观念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是很深的。无疑,读书在中学生中要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社会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要致力于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
从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其心理负荷确有需要减轻的一面。然而,要完全消除不仅做不到,而且也毫无必要。由于心理负荷本身的特点及中学生感受心理负荷的实际情况,提高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变心理压力为动力是很重要的。适应能力是构成中学生心理压力承受力的关键因素。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证明,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感受“紧张刺激物”的强度有关。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应付“紧张刺激物”也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出现心理压力时,可自觉地选择积极的适应机制或通过变换环境、心理咨询等合理方式来摆脱困境。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心理学实验证明,凡是对自己认识与评价和本人实际情况越符合,他表现的自我防卫能力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品质的客观表现,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确定正确的“志向水平”。
2.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假如心理负荷过重,可以利用身体活动,如散步、打球、骑自行车等来使自己的神经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也可用词语或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或情感发生转向,以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3.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心理负荷的产生往往与缺乏一定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例如,感情负荷就是由于中学生没有类似情绪体验,适应不了而产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端正、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